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造点(Make-a-Point)社会设计师谭静远举办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20   字体大小T|T

       2022年6月16日下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造点(make-a-point)社会设计师谭静远在腾讯会议线上作了题为“社会设计:如何通过创造'共同想象'撬动创新?”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台文泽副教授主持,学院副院长周亚平教授、张永梅教授、王英教授、牛芳副教授、靳晓芳副教授、张庆宁副教授、连芙蓉副教授等部分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谭静远及其助理张力行分别作了自我介绍。作为造点合伙人,谭静远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分子生物硕士学位,但自2011年以来长期对中国乡村发展领域的十分感兴趣,曾加入中国本土社会企业“爱聚社会创新机构”承担乡村教育工具设计师,并担任广州本地的环境与小农友善生态农业社会企业“天地人禾消费合作社”CEO与银杏基金会品牌与传播顾问,而其助理“新晋社会设计师”张力行本科毕业后加盟造点两年以来,主要运用文化研究视角和人类学方法做性别研究,探索议题聚焦于妇女儿童、公共健康等领域。

谭静远阐述了“什么是社会设计?”的问题。她从“如何对乡村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提问开始,征求大家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面对听众主要集中于媒介方案的回答,她提到自己一开始也是想到了媒介,但针对乡村孩子拥有大量非结构化玩耍时间,在聚焦创新中最终采用了设计性教育“Po卡”这一孩子可以随时加入的游戏方式传递性教育知识的方案,并指出这一设计具有的规则简单、对玩家的数量的包容性、玩耍时间灵活、形象化自己在游戏世界中的身价、竞争感强、鼓励正确的知识与判断等特征对于儿童来说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根据性教育传播的特征等确定设计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共益性、推广性的儿童性教育桌游产品,从而既满足了孩子成长、减轻了老师教学负担及减少了家长焦虑的需求,且在赢得出版社支持的同时借助基金会以服务化产品的方式提升了辐射速度和强度,最终帮助到了欠发达地区儿童的成长。案例之后,她从社会设计的视角和手段方面就如何撬动创新进行了精彩阐述,主要谈及了三个方面:(1)设计思维(iterative反复迭代的);(2)人-事-物的重组及其带来系统性的破局;(3)跨学科的创新流程。就设计思维而言,她先谈了自己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并特别提出设计要着眼于寻找最小的可行性方案而不是最完美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上详细阐述了工作中所使用双菱形设计思维逻辑,讲述了应如何积极从践行“研究事实”(探索——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进行,如探索孩子们关于性的认知?他们如何接受知识?有那些可能的干预场景?有那些社会/文化规范?有哪些新科技?有那写理论框架;在探索这一发散之后则进行聚焦——分析厘清有哪些问题更加急迫?有那些资源限制?)开始到“构思新可能”(创意——有哪些可能的方案:夏令营?动画片?教具?教育父母?推动立法?等;迭代——小规模有效测试、如何优化迭代?等)的完整设计过程。在专注“人-事-物的重组,带来系统性的破局”方面,她讲到在共益设计中,“设”即创造性组装,不同于传统设计师对物的关注,是要回应系统性的“共益课题”,需要摆放的元素不能只是海报上的文字与插画,而是上游的“人-事-物-科技”,要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人才介绍给社会挑战,创造出新物种;而所谓的“计”,即科学性验证,除了元素的创意重组,计量效用为其关注重点,为此,造点并不止步于定性的、“成功故事”的评估,同时,应用行为科学等定量方法,尽量收集有统计意义的对比数框,并强调设计具有反复迭代的性质,以将可用性、有效性的评估“塞进”解决方案里。围绕跨学科的创新流程,则特别阐述了造点的“共益方法论”,即从“做对的事情”到“把事情做对”,强调设计要在在横向贯穿和纵向跨界中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从“好问题”(涉及政策解读和涉及)开始形成“好判断”进而达到“好结果”,她指出这个跨学科创新流程通过实现把不同领域(行为科学、数据科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科学、商业战略等)的专家纳入,可以有效规避盲区,突破障碍,实现开放性创新。

为社会影响力的设计视角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在这一问题的讲述中,谭静远认为社会设计方法中有3个方面特别值得被借鉴。首先,谈到了社会设计与社会服务的共性,即(1)关注具体的人与人的复杂性(2)在服务对象的真实处境中进行干预(Context-based)(3)服务。接着,介绍了她认为的社会设计十分重要、常见的几个特点:(1)参与式发展(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或共创(Co-design)——跟谁共创?共创方法?共创的流程?而之所以倡导或践行共创,是因为“因为没有一个人/组织指导需求和解决方案的全部”,需要将最广泛人参与进来表达,以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输入进行梳理。(2)通过预述(prolepsis)进行动员。所谓预述,即通过描绘一个更立理想的可能未来或者另一个当下。作为动员手段,核心在于让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从想象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的”未来开始,而想象与现实的差距会推动这些不同的利益方不得不直接面对现实中的不公与现有条件的不足,从而带来新的、本地化、具体的对公平、可持续的需求,进而推动社会中新的协作。(3)要/如何联合三大部门资源(政府、企业、非营利),在宏观资源和微观服务之间建立真实而有效的链接。(4)以服务对象视角为中心的影响力评估。在这一实践中,她强调她们的评估方式不是阶段式的,而会嵌入在整个执行过程中,重视在过程中聆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并注重个人层次、设计者与专家评估及正式评估等多重评估的结合。为呼应上述方法理论,她紧接着介绍了造点实践的案例,涉及0-3孩子早期的养育、乡村孕妇的健康、学校环境与小学生垃圾分类等不同议题,生动地展现是如何具体展开社会设计实践的。

谭静远特别提到,她们所有的案例都包含了“共同想象”,但团队的一些设计会长期处在概念创新阶段,如何寻找到资源并使其落地是一个主要问题。不过,即便一些工作没有落地,但她们愿意可以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进而寻求资源实现落地。为此,她们新创了“凹闹中心”(CENTER FOR ALTERNATIVE NOW)这个被她们称为“聪明空间”的平台,这一平台按照“一套研讨-展示-合作-沉淀的循环机制”运作,旨在让更多人一起为更公平、可持续的世界持续生发新想象。为鼓舞参加讲座的学生,谭静远还特别结合一些产学研结合的案例进行了说明,涉及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不同主体是如何参与到实践探索中的。

为了启发大家创新发展,谭静远特别提出了一个人“从执行者到创变者的”发展问题,探讨如何让个人成为能为更好世界破局的人。对此,在她看来,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领导力十分重要,并陈述这一能力的基本表现与特点:1)有通过更好想象去动员内外部资源的能力;2)有用全新解决方案破局的能力;3)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与试错风险的方法;4)不需要很深的资历。在她看来,这种创新能力是非常契合大家年轻时做事的实际的。

谭静远分享结束之后,她的助理张力行以“新晋社会设计师”的身份,结合自己在造点的工作经验,首先,分享了自己从一名本科生如何养成为创变者的故事,阐述了自己如何从研究者身份到创变者身份转变的“生命历程”:1)自己在做社会设计之后如何“被洗脑成为一个相对积极的人”的故事——从单纯针对问题的研究如何走向了社会设计,使得自己从头脑风暴、批判思维限制下走出来,摆脱了批判思维下对社会现实不满,逐渐走向了积极对社会现实并积极从中寻找改变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得以现实困境可以看见和积极探索可能性的人;2)作为一名社会设计者在日常中经常会遭遇的“翻车”的故事——如遭遇服务对象不接受、不理解及拒绝参与,她说面对这些遭遇,重要的是如何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并如何寻找新的实践突破;3)作为一名设计工作在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创新设计“难产”的故事——每一个项目设计从备孕到真正临产都是一个艰难甚至长期的过程,而重要的是,自己不会不放弃,并积极会与不同的主体寻求合作,强调坚定信念有助于让埋在心中的种子最终被孕育出来。其次,以差不多同龄人的身份,向参与讲座的学生建议如何启动自己的社会设计思维:1)开始积累——找到2-3个你关注的社会议题,日常跟踪它们的动态;2)习惯挫折——把发现“机会”和“可能性”变成思考习惯;3)试了再说:寻找“最小可行方案”,而不是“完美解决方案”。

为了方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她们还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社会设计的入门文献和课程,同时,结合自己作为社会设计师的实践,谈了在面临实践困境时也要学会如何善待自己。

讲座最后,谭静远、张力行与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互动。牛芳对谭静远与张力行的分享表示感谢,认为此次讲座将社会设计理念带给了老师和同学们,本身就具有新意,接着周亚平言及自己在这两个小时内收获满满,并从理论与理念、实践两个方面分享自己的体会。作为回应,谭静远希望作为实践者与社会学研究者有更多双向的交流。面对同学们纷纷问题,两位讲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结束所有讨论后,谭静远为同学们附上彩蛋:为提问问题的同学赠送与社会设计相关的书籍,并希望同学们可以互相传阅。最后,台文泽进行了会议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收获与启发,也希望可以有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文:李文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