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至20日,南京大学哲学系张荣教授应邀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暑期学校中开展《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研读课程。此次课程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为核心,深入探讨了道德理性知识和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等哲学问题,为学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张荣教授首先提出康德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理性和自由。围绕这两个关键词,他详细解读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并强调了该书在康德伦理学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共分为三部分,依次探讨了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的转变、从通俗道德世俗智慧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以及从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通过逐步分析和深入讲解,张老师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原著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康德的伦理学思想。
在课堂上,张教授深入分析了康德提出的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基本原理:首先,他强调了行动准则的必然性,即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必须基于义务而非仅仅符合义务;其次,张教授讨论了道德价值的普遍性,指出一个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仅在于其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非任何质料;最后,他解释了义务的必然性,即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通过这些分析,张教授不仅展示了康德如何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为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基础,还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探讨了自由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
张荣教授的课堂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还融合了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例如,在讨论自由意志问题时,张老师会从奥古斯丁的视角解读康德的思想。奥古斯丁在神义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类自由的问题,他认为原罪是因为人滥用了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产生,背离了永恒存在的上帝和最高善。这影响了康德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康德指出,自由意志是人类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做出选择的基础,它使人在道德领域能够为自己立法。两者都强调了自由意志在道德行为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恩典或理性来解释自由意志。这种跨时代的哲学对话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与研究。
在本次课程中,张老师针对当前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道德虚无主义现象,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并激发了学生们深入思考。他问道:“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设定道德标准?”道德虚无主义涵盖了价值的缺失、非道德主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这些观念对现实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康德的道德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康德力图超越基于经验的道德判断,强调理性在道德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此构建一种普遍而自然的道德法则。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持续进行反思与调整。
在此次《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研读暑期学校课程中,张荣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这不仅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哲学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文:屈思瑶 孙玲丽
图:屈思瑶
教师简介:张荣,甘肃天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世纪哲学和德国哲学研究。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理事长等。在《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部。入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次。获南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