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和甘肃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50期暨世界文明对话系列讲座,在榆中校区作题为“‘两个大局’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林研究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勇副研究员与谈。
在讲演正式拉开帷幕之际,陈声柏代表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张志刚及一行三位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感谢三位学者拨冗做客兰州大学。同时,他介绍了近年来兰州大学关注世界文明对话议题的学术研究,提出宗教与文明的密切关联,本次讲座有关“文化认同”的讨论正是文明对话的核心内容,由此感谢张志刚对兰州大学的此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支持与指导。
随后报告正式开始。张志刚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深刻剖析了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转变期。在这一时期,发展进步的确定性与方向路径的不确定性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全球格局的演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两个大局”的视域下深入讨论文化认同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张志刚在论述此问题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首先,他提倡运用历史哲学的思维与方法来应对民族、国家和社会认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冷战结束的国际大背景下,宗教民族问题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显现出其重要地位。具体而言,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问题、人权问题、原教旨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等紧密交织,且宗教认同往往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因此,加强对世界宗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张志刚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代表的美国鹰派政治回应模式及德国法学家罗伯斯所代表的欧洲知识精英阶层的认同意识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我们应当积极拓宽国际学术视野,深入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这一分析不仅体现了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理解并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接着,基于费孝通先生的一体与多元理论框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视角出发,张志刚深入探讨了民族单位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特别强调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两大显著特点:“民族的融合”与“外来文化的吸收”,这两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张志刚引导我们深入领悟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中所蕴含的时代课题、民族追求与精神脉络,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认识。
最后,张志刚详细分析了文化认同在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层面上的重要性,其论述涵盖了文化精神源头、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多个维度。针对中华文化价值观,他进行了精炼的总结,即“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并以此为精神纲领,从而更有效地凝聚我国各民族的人心与共识,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繁荣富强增助力,添动力,汇合力。
讲演结束后,陈声柏就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述。他对张志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来回溯问题意识的思路以及简洁明了的学术报告表示赞同,并以“近代甘南地区的基督教传播”这一课题的亲身实践为例,强调我们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哲学视角上看待社会问题,认识到哲学的本质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更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针对这类哲学问题,我们应借鉴张志刚的研究方法,秉持跨学科的观念,关注现实世界,实现学以致用。随后,李林、李勇也就本次讲座内容分享了各自的观点。李林首先高度赞扬了张志刚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完成学术报告的崇高学者精神;其次他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背景知识的辅助性补充,并着重提出,要深入探索宗教理论,必须以构建坚实的文史哲学术体系作为支撑;最后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成立背景为例,强调要深入理解张志刚学术讲演中的核心要点,从而更加明确宗教因素在现代国际事务中的关键地位。李勇亦介绍了山东大学犹太教育跨宗教研究中心的深厚历史底蕴。首先,他强调了文化认同在当今世界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关键在于其与个人实践密不可分,对于个体生命体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次,他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并强调江泽民提出的“宗教是一种文化”观点。他认为文化即日常生活,宗教亦然,两者在“文化唯物主义”视角下紧密相连。最后,他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变革、冲突及转型对宗教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主张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宗教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联系。
最后,陈声柏再次向张志刚、李林、李勇三位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之情,本次学术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王婷
图片:张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