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哲学社会学院2023年暑期学校“名家面对面”活动《中国哲学导引:古典时代的经验、概念和说专题》开讲,武汉大学哲学系李巍教授应邀出席,李可心副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学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交流。
课程开始前,李可心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李巍教授到来的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随后向各位师生简要介绍了李教授此次课程的主要内容,鼓励同学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交流与讨论。
李巍教授介绍道,此次课程将以中国哲学史为主要授课内容,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内涵与性质形成宏观性的理解。因本次讲述的中国哲学,既是古典思想中名为“中国哲学”的对象,也是现代学术中名为“中国哲学”的研究,故将采用模块化的教学,以古典时代为主线,分别从经验模块、概念语言、论证思维三大模块讲授古典中国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与关键文本。最后,李巍教授说明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的六天时间里,使学生了解思想研究的不同层次及其要求,并由此引向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学术的理念与研究方式。
李巍教授首先引出两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哲学?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研究?”这两个问题是要明确的,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思想,而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思想中找哲学,将其样本化。李教授举例冯友兰先生的一段话,“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表示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于所谓真际或纯真际,有充分的知识的知识者,在先秦推公孙龙,在以后推程朱。他强调经学的退场,不仅是由于其制度,还因为其概念。如章太炎所说“吾国学术不尚空言,要在坐而言之,起而可行”,即,不仅要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还要进行实践。
既然已经有了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接下来比较重要的是研究方式。李巍教授介绍到,最为典型的是中西比较的方式。比较是一个事实并不是学术规范的要求,而是用比较的方式“以西释中”,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以西释中”是问题吗?李巍教授做出了合理解释:在不了解古典哲学时,借鉴西方的方式来深入学习中国哲学,根本上不是因为“以西释中”出了问题,而是在古今关系上出了问题。对于中国哲学探索的努力在于重建理解力。李教授同时强调了专业的哲学研究方式,是为了去学习与认识中国心灵如何思考。
关于什么是中国思想的连续性,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潮学说观点;另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逻辑史,这主要是论证概念的经验。李教授强调了“经验”的概念,以其研究的“《公孙龙子》为例:一个哲学样本的确立”,到“相似、拣选与类比:早期中国的类概念”,以及“合法性还是专业性:中国哲学作为方式”等论文为脉络贯穿课程,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们带来了详实的讲解,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文字、图片:李文琪
教师简介:李巍,1982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致力从概念语言、论证策略与修辞方式的角度揭示古典中国思想的新面向,并尝试探索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的新路径。代表性成果有“《公孙龙子》:一个哲学样本的确立”“相似、拣选与类比:早期中国的类概念”“合法性还是专业性:中国哲学作为方式”等论文及专著《从语义分析到道理重构——早期中国哲学的新刻画》。同时承担并完成多项相关主题的社科项目。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有“中国哲学导引”“中国哲学与学术史专题”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