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四川大学盖建民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

发布时间:2023-05-10   字体大小T|T

5月8日下午,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及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之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盖建民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34期,在榆中校区天山堂A312教室,作了题为“道家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哲学系主任彭战果教授进行与谈。

盖建民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事道教与中国传统天文学研究的缘起和经历,回顾了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发展历程。该所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是中国高校系统第一个以道教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宗教研究机构,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他还提到了该所的创始人卿希泰先生对道教研究的贡献和影响,以及自己对卿先生的尊敬和怀念。

接着,盖建民阐明了他所言的“道家”是一个“大道家”的概念,即包含作为思想源头的先秦道家思想,也包括汉后承续的道教文化。深入解读了“观天之道”的概念和内涵,他认为“观天之道”既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门类,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引用了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并结合《庄子》中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等语句,说明了“观天之道”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观天之道”还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体现。他说:“观天之道”涉及到对自然界、社会界、心灵界的认识和探索,体现了一种积极有为、不断创新、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观天之道”也体现了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随缘而行、和谐共生的人文价值。

之后,盖建民论述了“道教天学如何可能”的问题。道教的道观是观察道和观测星象的场所,历代道士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大旗以及“我命由我不在天”的积极探索精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究人情物理,对自然界进行了长期、丰富的研究,在天文历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贡献。“道教天学”的概念是他在对道教思想进行研究中提出的。从苏州碑刻博物馆天文图、敦煌星图甲乙本等图本,到《步天歌》等与道教相关的天文歌诀,再到七星图、符箓等道教符号的形成,都与星象观测有密切联系。在修养方面,道士往往精通天文学知识。在制度方面,道教“随天立历,运设教劫”,道门中组织设置和内部治理都与观天察星息息相关。

再其后,盖建民梳理了道教“随天立历”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导致道门中人热衷于天学有其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原因:外在原因是应朝廷之命,在先秦时期就有执掌天文观测职责的史官产生先秦道家思想;内在原因是受自我修炼之所需,在汉后时期就有根据四时运转进行修炼强调要顺应自然养生。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先秦道家遗风;二是“天人合一”与“身国同治”思维模式;三是天体崇拜;四是求道证道。

最后,盖建民指出,道教的天学思想不仅存在于古代道教文献之中,还存在于田野考察之中。比如位于川北云台观玄天宫利用到了物理学知识,在阳光下能在房顶上映射出两颗大印;比如广西南丹县土司炼丹遗址体现出内外丹合修特征,在建筑设计上也体现了天地人相合思想。

就上述讲座内容,陈声柏认为第一盖建民提出的道家是一个广义上的道家,是先秦道家加上后来的道教;第二盖建民对道教的研究是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路径进入,是对儒学这样家、国、天下视域的补充;第三盖建民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结合,展式的是活的历史,而不是死去的东西,这与西方很多学者的研究方法相通。进而,陈声柏提出要关注中国传统中是怎么看待自然界,而不仅仅是王阳明的“观山中之花”。道家与道教中的知识是对儒家及佛教忽视或不足部分的补充。

接下来彭战果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发现《庄子》文本中有 7 次出现了 19 这个数字,他认为这可能与中国古代 19 年 7 润的天文历法体系有关。他还猜测《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名言“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是否是描述了大鹏鸟从高空俯瞰大地的景象,这种感受或许与我们仰望星空时相似,也许反映了庄子对天文学的某种理解。

盖建民回应了彭战果的观点,道教的修炼理论和古代天文学密切关。他举例说明了宗教仪式、宗教修行中坛场的分布都有很多天文学元素,比如有的按照 28 星宿来排列,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在道家的理论中,道士要与神灵沟通,召唤神灵的力量,就要将自己的内气与天地结合,实现内观和外观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进一步说,根据天学史的部分研究材料,古代道人会根据天文的变化来进行修行。道教养生的总纲是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养生,就必须要观天之道。此外,他扩展性地探讨了道教天学研究中的部分问题。对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提出的“三教科学文化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约瑟从编年史学角度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儒家、释家、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产生消极、负面、正面作用的预设是绝对化了,事实上三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贡献。对于道教天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注重内史与外史并重,不能仅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还要将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考察。最后盖建民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观天之道”的学术意义和未来展望。他说:“观天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一个方面,它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在现实中,“观天之道”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社会界、心灵界之间的关系,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秩序、人类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文:彭必生

图:陈玟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