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社会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会、校友学术交流会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交流分享会(第三期)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9   字体大小T|T

11月27日下午,学院社会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会、社会学系校友学术交流会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交流分享会(第三期)在线上举行。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为回应社会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实习的困惑。主要为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在田野研究中普遍存在确定研究问题、清晰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应对田野研究中的负面情绪等困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医院、精神病院等医疗机构服务时存在角色适应、专业性呈现等实务困难。

本次会议由张庆宁老师召集并主持,2020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张雅嘉、华东师范大学民族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类学博士研究生李达分享田野成果。刘宏涛老师、毛雪彦老师、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巨浪老师,以及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的2012级至2019级社会学专业校友蒋睿、王子琪、许肖静、林淑敏、项堃、徐榕、魏捷、张雨晨、彭静怡、张瑞书以及学院在读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等30余人参与会议。

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张雅嘉围绕其田野(国内某三甲综合医院的重症精神科)工作的困难与研究问题的发现进行汇报。

张雅嘉介绍到她的研究工作专注于抑郁症患者家庭成员承担的照护责任,着重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界定和管理照护责任的界限。她认为,现有的研究文献偏向法律责任,而对家属在实际照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和结构性问题关注不足,也没有充分讨论家属在理想照护与现实照护之间的边界挑战。特别注意到在中国背景下,精神疾病照护倾向于控制式护理,导致家属在提供情感支持和完成物理照护任务上难以找到平衡点。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张雅嘉开展了三轮田野调查以增强研究的深度。在她初次进入重症精神病科实习时,她观察了护理人员如何感知病患行为的风险,并基于这些观察撰写了一份研究报告。2023年的田野研究针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属面对的道德挑战,但在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后,她做出调整,把研究聚焦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这一具体群体上。但在第三次田野调研中,张雅嘉遭遇了考验。首先,她作为研究者见证了患者间发生的语言攻击事件,由于未能及时介入处理,这让她感到了研究者角色和职责上的矛盾。其次,她在尝试将研究方向拓展到儿童心理科时,受到了医院方面的质疑与门槛限制,这让她的研究受阻。这两个事件迫使张雅嘉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思考作为一名研究者应该如何处理责任感和道德困境,以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如何更好地平衡个人情绪,尊重研究对象,并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获取更真实的生活叙事。

针对张雅嘉在精神健康照护研究方面提出的问题,大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李达博士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张雅嘉的研究可以比较中美照护制度的差异;其次,应在研究中明确界定“两难”概念;第三,研究中需要加入对家属风险感知的调查;第四,访谈对象的选择应更为明确,以体现照护困境的复杂性。李达博士还就张雅嘉田野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困境提供建议,建议她重新思考叙事的方式,试着去理解病人的行为,而不是单一地将其归因于疾病,避免扮演研究对象无法承受的角色。其他学者如巨浪老师和刘宏涛老师也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强调在互动中看待研究对象为平等个体,关注疾病背后的社会因素,同时意识到研究者的能力和影响是有限的。

会议的第二部分是李达博士的专题报告,标题为《人类学视域下的精神医学实践——做有痛感的研究》。在报告中,李达博士首先概述了中国精神健康领域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精神专科医师资源的严重匮乏,以及医疗资源倾斜向一线城市的现状。他指出了人力短缺和专业分布不均等的问题,并通过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面临的高风险、极端疲劳和焦虑程度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随后,李达博讲述了“艺术家小C”的案例,他由于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时的副作用而遭受身体和心理的痛苦。这一案例引出了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反思。他分享了与黄剑波导师合作的研究,这篇研究深入探讨了精神疾病药物化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李达博士批判了将精神疾病简化为药物治疗的问题,并提出了释放被生物医学框架局限的精神痛苦的观点。李达博士还探讨了脑损毁手术治疗精神疾病这一种具有有争议且在诸多国家受到限制的治疗方法。他借助该案例说明了在缺乏确定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在临床实践中采取这样的手术方法的逻辑弊端。他还援引布鲁诺·拉图尔的科学实践构建过程范式,分析了医患在医学知识和实践理解上的差异。讲演最后,李达博士介绍了一种新的技术应用,即采用个性化的精神心理大模型机器人和AI技术来帮助重塑精神医疗实践。这些技术预期将帮助患者参与到诊断和治疗决策中,从而更好地掌握个人的身心健康。

报告结束后,张庆宁老师就报告中一些内容进行追问,首先是询问中国脑损毁手术的伦理审批情况。李达博士提到,中国在脑损毁手术的规定上存在不足,有伦理方面的问题。其次张老师问到大数据模型如何辅助精神病医学中的问诊,以及医学界对此的态度。李达博士回应称,国内医学界对此有支持和反对不同意见。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关注的议题包括我国双相障碍治疗制度的变化、精神病的中国别称、药物治疗的社会背景、医生权力的确立以及中医如何叙述精神病等。

最后,张庆宁老师对两位汇报人和全体参会人员表示感谢。诸位校友联系到自己在田野研究中的遭遇及挑战积极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其中李达博士报告中有关精神疾病实体化转向、精神疾病患者自主权让渡、医学或医生权威的建立与合法性等方面的见解令许多同学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社会学本科研究生的田野研究中的实际困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预备进入精神病医院等类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社工服务提供了知识准备。在其他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的校友积极分享、贡献自己的学习经验,以鼓励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深入探索。

 

(文字 郭倩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