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翕辟成变”的罪与救赎:对熊十力“量论”新唯识思想的神学转变——哲社论道(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2-06-10   字体大小T|T

6月9日晚,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社论道”第七期在齐云楼304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学院张睿明副教授作了题为“‘翕辟成变’的罪与救赎——对熊十力‘量论’新唯识思想的神学转变”的学术分享。本次论坛由学院成静副教授主持、杨虎副教授评议,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新儒学,西方认识论和神学的知识盛宴。

张睿明从熊十力的“量论”新唯识入手,阐述了认识心成物作用的展开过程:由感识创造了境,再由意识对感识所缘之相加以综合,就形成了一个物相。进而再由意识通过记忆对所缘各个事物的总相加以抽象,就会得到一种具体事物之间的一般性关系或“因果性”范畴。但熊十力试图通过唯识学建立科学,就要摆脱经验性的范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熊十力认为,这个范畴应该是物上本具的,意识依之而得方才能构成主观的范畴。但若要使范畴作为一种科学知识,那它必须是必然的、实测可得的,即必须是一种在杂多中统一的最基本的理论规律。但范畴作为主观意识的产物,不仅具有偶然性,且离开了意识,就无法知道物上是否有这个确定的范畴,这使得科学的实测方法失去了客观的依托,陷入了一种物自体不可知的困境。基于此,熊十力借助了康德的我思和统一知识。康德首先建立了一个先验的时空范式,并将直接感识所亲证到的内容嵌入这两大范式,并把这范式理解为范畴。康德之所以能确保范畴的科学性,是由于他建立了先天逻辑,这个先天逻辑只包含纯思维的规则,这个规则排除了一切具有经验性内容的知识,它被安立为一个悬设的最高规律在意识的了别境中来牵引意识综合诸相,以实现出意识所建构知识的系统统一性。在熊十力这里,类似于先验逻辑的作用的是“根力”。

熊十力的“量论”已然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不需要神学的奠基,但熊十力曾经对心学和神学进行过比较研究,因此张睿明试图从熊十力的心学出发,探求一种通往神学的路径,将心学和神学结合起来,探索基督教中国化的可能。之所以将熊十力的“量论”和康德的神学联系起来,是因为熊十力试图建立的形而上学沿用了康德的概念,而康德的形而上学的最终归趣就是幸福问题,即如何保证福德一致作为至善成为一种必要,这种必要必须依赖于一个统摄伦常律和自然规律的最高理性——上帝的信仰。但由于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使这种至善只能存在于希望之中。胡塞尔消解了不可知的物自体,将其归为现象界的范畴,海德格尔以道成肉身和领受圣体的方式,为神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由此,回到熊十力,主要问题就在于熊十力的“翕辟成变”宇宙生成论如何将神学联系起来。张睿明在其分享内容中向大家展示出,她试图抽取“意根”作为一个关切性的存在,使得意识不断缘取上帝之境,从而领受神之所施予。

分享完毕,杨虎先对在张睿明的汇报做出精炼的总结,随后提出了三个问题和一个建议:由知识论如何引入形而上学?为什么要沿袭康德的认识论——神学的路径展开论证而不是依循常规认识论思想史的发展?神学的语境如何在翕辟层面得到说明?他建议完善这些核心内容。随后,张睿明在回答了问题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意图,即在熊十力的心学中尝试着开辟一条神学的路径。接着,彭战果讲到,现在的学界研究发现,熊十力的新唯识学思想有对原本唯识学理解不充分的地方,因而在接下来构建理论时需要指出。随后仲辉提取出三个文章涉及到的核心术语——意识(康德、胡塞尔)、意蕴(海德格尔)、意根(熊十力),并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文章涉及到的核心问题——科学与心灵做出了讨论。

在本次“哲社论道”研讨会,张睿明以非凡的创见,试图架起沟通中国近代新儒学和西方神学之间的桥梁,正是熊十力先生处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中,难免要站在传统思想的角度回应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也正是熊十力先生用唯识学的视角解读《周易》中的“翕辟成变”,这关涉到认识论、发生学以及儒家伦理的庞大体系,为连接神学提供了可能。

文:张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