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哲学社会学院“发现社区”专题讲座第十八讲——“基础能力”社会工作理论

发布时间:2021-11-21   字体大小T|T

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陈曦明于11月19日晚19:00在腾讯会议上作了题为“基础能力”社会工作理论的专题报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澳门城市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组成的“发现社区”青年种子社工服务学习交流活动的成员及各界社工同仁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中心焦若水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陈老师就明确了基础能力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并从教育的框架入手,简要介绍了有关社会化、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习、成长与发展的知识。在了解什么是基础能力之前,陈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社会化的整个过程,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一手知识,哪些二手知识。

在能力的划分上,陈老师认为把能力分为基础能力和实用能力,能够更为清楚的解释很多问题。基础能力是指人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与感知系统之间的对话机制,它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用能力形成于其之上。陈老师指出如果这三个系统能够无障碍对话,就认为某个人具有基础能力。即人们常说的:悟性。悟性不是天生的情商,而是一种能力。

陈老师借由新旧版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在体制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人会产生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强调要用基础能力去建立个体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基础能力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两者关系中所发挥的主动性上,并从这一角度阐释了社会问题的形成与社会工作的核心功能。

接着,陈老师指出要用洞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做一只“洞察蛙”。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完成感知系统、知识系统和感知系统的对话,重新恢复好奇心、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系统性认识问题和应对问题。

本次讲座中,陈老师特别强调,因广义教育缺失导致的基础能力的缺失,是目前最根本的隐性社会问题,而社会工作最根基、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推动服务对象形成基础能力(助人),进而形成实用能力(自助),使其能较好地掌控过日子、渡难关的生活历程。同时,基础能力建设需从感知系统的改变入手,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广义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互动环节,陈老师就师生提出的感知系统与知识系统之间的交流、基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如何帮助服务对象提升实用能力、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冲突、体制世界和生活世界之外的未知世界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本次讲座陈老师带给大家的不只是“基础能力”社会工作理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大家一种崭新的视角,一次思想上的启蒙。陈老师讲到“不要把知识带回家,把思考带回家!”与大家共勉。

文丨王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