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午,一场沉浸体验式的《游戏、雕塑与对话:应用戏剧体验》工作坊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宏远楼举行。工作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工作系刘亚博士引领。
从“声浪游戏”到“身体雕塑”:打破课堂边界的创新尝试
工作坊采用应用戏剧这一特殊形式,融合剧场游戏、形象剧场等方法,为参与者构建安全的“预演”空间。刘亚博士介绍:“这种源于二十世纪中叶奥古斯托·波瓦‘被压迫者剧场’的方法,能有效激发同理心,培养批判性思维。”
活动伊始,通过“声浪+动作”破冰游戏迅速拉近距离。参与者创造独特动作与声音,形成富有张力的集体表演。这种打破传统讲授模式的互动,充分展现了社会工作解放身心、营造良好空间的专业理念。
“雕塑剧场”演绎社会百态
“雕塑剧场”环节成为工作坊亮点。参与者随鼓声定格,构建静态画面,被“激活”后分享内心独白。随后两人一组,通过“雕塑—反馈—再塑造”的循环,演绎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关系。
同学们集体构建的“车祸现场”多角色场景,以及对“女性”主题的多样化诠释,展现了丰富的认知视角。哲学社会学院2024级学生李某表示:“这种非语言沟通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角色理解的多样性。”
聚焦性别话题:用“演绎”触摸社会现实
压轴环节聚焦女性议题。各小组分享真实经历后,以集体雕塑形式呈现选定事件,引发多角度讨论。这种亲身参与的场景还原,使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议题得到具象化呈现。
“不同视角带来的理解差异,让人反思固化思维。”参与学生王某在分享会上感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全情投入,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一次真诚而深刻的对话。
教学创新的有益探索: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换
每个环节结束后的分享时光都异常热烈。同学们踊跃表达感受和思考,现场气氛温馨而深刻。
“以前只是旁观者,现在成了参与者,感受完全不一样。”社会学专业的李同学感慨道,“通过身体表达,我发现了平时注意不到的内心声音。”
哲学专业的王同学则表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雕塑’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让我意识到日常交流中存在多少误解和偏见。”
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张同学更是直言:“这种方式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与服务对象沟通的复杂性,对未来的专业实践很有启发。”
文图 郭怀幸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