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于城关校区开展哲学学科建设与中国哲学前沿研究座谈会。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克恭,学院副院长陈丽教授、哲学系系主任彭战果教授、王涵青教授、钟治国教授、李庭绵教授、张美宏教授、李可心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陈博副教授等二十余位参与座谈会。座谈会由彭战果主持。
座谈会围绕“文科处境、出路、及哲学生命力”展开,通过观点分享与深度对话,剖析文科发展现状,探讨中国哲学的前沿方向与未来可能,为文科及哲学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思考。
座谈会伊始,陈少明首先结合中山大学文科发展会议背景,剖析文科独特价值。他表明文科既无法像自然科学转化为技术,也不能如社会科学形成制度,核心作用是改变人的“三观”,大学公共课是其传播关键载体。他以“航标灯”类比文科,强调其属公共产品属性,投入小却能为高校带来持久声誉。针对“AI引发文科危机”说法,他认为AI更易替代精确性强的社会科学领域,文科“不精确”属性反显韧性,且难取代顶尖研究者。最后,陈少明提及哲学无固定研究对象、具辩证变动性与“侵略性”的特性,并提出哲学学科建设需兼顾体制评估与学术声誉“两条腿走路”。
李兰芬则从自身研究经验出发,分享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创新路径。她认同哲学应突破专业概念局限,打开视野融合多领域知识,以更好回应不同受众需求。她以所在学部"标识性讲座"为例,阐述讲者将其他学科研究转化为哲学概念、提炼中国经验的做法,为哲学前沿研究提供方向。由此表明了自己对于前沿的理解。最后,她分享个人研究实践经验,为哲学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交流环节,陈克恭首先肯定哲学学科主动探讨"学科建设"问题的意义,认为这标志学科建构达新起点。他高度认同文科的基础作用,表明人文学科思想经沉淀会转化为社会制度,如改革开放、高考制度等,虽无即时生产力成果,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与“未来”。同时,他认同陈少明“中国人做事面向人类”“描述需基于现实”的观点,尤其认同“看”的科学性。此外,他阐述“方圆一体”或为世界认知的“第一原理”,以数学中1、√2、π的关键作用,及《周髀算经》、《周易》等论述佐证,并提及魏晋赵爽、刘徽同期研究"方圆关系"的现象。最后,他请教魏晋玄学与数学的关联、“方圆图”与“道”“器”的关系,引发深度探讨。陈少明肯定陈克恭问题的价值,虽非数学专业仍从多维度回应:以《周易》“象”的抽象过程为引,指古代岩画几何化特征及方圆图形属人类生物学本能;结合《周髀算经》“圆出于方”,阐释方圆直径、周长的直观对应;还讲中国古代“数”从动词到抽象概念的演变,及其与“形”在测量、财富计数中的关联,表明“形”与“数”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维度。最后,在自由发言阶段,张美宏、李庭绵、陈博等分别围绕核心议题进行发言和提问,陈少明与李兰芬一一进行回应。
本次座谈会通过多视角的对话,为文科及哲学学科发展厘清了认知误区,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也为后续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注入新思考。
图文:魏雯翯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