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做客农业伦理工作坊(第七期)

发布时间:2025-04-02   字体大小T|T

3月28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兰州大学农业伦理研究中心邀请,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在榆中校区作题为“伦理学的反思平衡法:一种中西哲学比较视角”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言亮教授主持,方锡良副教授等十余位师生参加并与范瑞平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开始前,张言亮对范瑞平的到来表示感谢,介绍了其深厚的学术背景,特别是其关注现实问题,并致力于将哲学思考应用于社会实践。

范瑞平首先概述了“反思平衡法”及其在西方伦理学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孔子在《论语》中以“礼”为基础的道德实践观,或可为弥补该方法的某些局限提供重要启示。随后,他详细介绍了罗尔斯的“反思平衡法”。该方法通过调整个别道德判断与一般原则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以增强道德决策的正当性。他进一步阐释了诺曼·丹尼尔斯提出的“广泛的反思平衡”,该理论不仅整合道德信仰与理论,还纳入相关的非道德信仰与理论,以确保伦理决策的整体一致性。通过这一广泛的平衡过程,个体能够在多重因素之间协调观点,从而作出更具合理性的道德判断。

针对“反思平衡法”,范瑞平提出了两点批评:首先,该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不实用”问题。由于个体需要在持续的学习和研究中吸收更多的证据、理论和论点,才能得出最终判断,因此这一过程可能陷入无休止的循环,使伦理决策难以真正落地。其次,该方法面临“不适用”的局限。它仅关注不同判断之间的一致性,而忽视了这些判断在特定道德体系中的实际层级关系。在具体应用时,该方法更倾向于量化判断的一致性,而非考察其质量。然而,在道德文化中,某些核心价值、信念或原则往往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和权重,不能与其他道德判断等量齐观。

此外,范瑞平强调了儒家的“礼”(仪式)在塑造人类道德中的关键作用。他认同麦金泰尔关于道德源于社会实践的观点,但指出麦金泰尔未能充分认识“礼”作为礼仪实践的独特价值。实践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还涵盖礼仪行为,而“礼”正是儒家伦理的重要贡献。真正的人类道德是通过仪式实践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一般原则表达出来的。礼仪规范首先是构成性规则,即教人“做什么”,然后才是调节性原则,即教人“如何做”。儒家伦理学的反思平衡法,正是在构成性规则与调节性原则之间进行协调。调节性原则并非封闭体系,而需向其他文化学习,但学习不仅限于调节性原则,还应涵盖构成性规则,同时坚守自身的基础性规则与价值体系。构成性规则为调节性原则提供具体依据,从而增强其合理性。

范瑞平认为反思平衡可用于解决一般伦理问题,但在面对疑难问题(如调节性原则与构成性规则的冲突,或不同调节性原则之间的矛盾),则需要借助实践智慧。这包括保持谦逊,承认问题的复杂性;学思结合,避免偏执;善于请教,尊贤重能;综合探索,求诸天意。

最后,张言亮与方锡良围绕麦金泰尔对实践的论述、礼仪对生产实践的影响以及农业伦理学中的“度”等问题,与范瑞平深入讨论。现场学生也就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向范瑞平请教。

文图:丁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