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未来学通识课暨“萃英大讲坛”系列讲座第八讲“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特点与未来展望”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顺利开展。讲座邀请到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勾晓华主持,10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同时在城关校区设有平行课堂。本系列讲座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兰州大学教务处、哲学社会学院与萃英学院联合主办。
讲座伊始,勾晓华代表兰州大学全体师生向汪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她表示,汪扬的精彩分享不仅能为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还能助力听众精准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在数字化浪潮中开拓全新的思路。
汪扬以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融合趋势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区块链技术的演进脉络。他提出这项起源于比特币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凭借去中心化架构与密码学保障,形成了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的技术特性。从支撑数字货币的基础设施,到可编程功能的突破性应用,区块链已完成从1.0到2.0的技术迭代,目前正向跨链互操作、隐私计算等3.0阶段突破。
针对Web3的技术价值,汪扬强调其核心在于重塑数字世界的权属规则,Web3通过分布式协议打破传统平台对数据和收益的垄断,建立新型价值分配体系。Web3的使命在于解决Web2.0时代存在的问题,例如平台垄断收益、用户对数据缺乏控制权等。当前,区块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同类型的区块链架构正针对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发挥着独特作用。借助这一技术,创作者可实时获取作品流通各环节的收益,用户真正掌握数据自主权,通过去中心化或半中心化的创新形式,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经济体系,从而让创作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回报,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普惠性与可持续发展。
讲座最后,勾晓华给汪扬颁发了“萃英大讲坛”纪念牌以示留念。
本次讲座紧扣“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特点与未来展望”这一核心主题,深入解读了区块链技术的底层原理及其发展脉络。此次讲座进一步加深了兰州大学师生对未来学科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为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图片:彭湘娜
文字:朱婷婷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