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兰州大学举办未来学通识课暨“萃英大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未来学导论: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预测与创造未来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2-23   字体大小T|T

2025年2月17日晚,未来学通识课暨“萃英大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由中国未来研究会秦麟征教授主讲。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以及相关师生170余人共同参与。城关校区东区杏林楼十五教同步开设平行课堂。

在讲座开始之前,陈声柏对到场嘉宾及讲座主题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他强调,在第三次浪潮下,未来学学说对中国学术界乃至国情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AI平权的当今社会,未来学指导着我们怎样以新的抓手去面对新的机会。

(左上为陈声柏进行讲座介绍,右上与左下为榆中校区讲座现场,右下为城关平行课堂现场)

讲座开始之初,秦麟征对本次讲座副标题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即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创造,并指出真正的未来学课程应当如本次讲座一样从导论开始,正规的未来学教育有必要在我国发展。秦麟征引用了三句有关“变化”的哲学名句,并援引“智库”的概念,明确了以未来为主的研究应当深入到校园中。他点明,未来学不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具有深远的作用。随后,秦麟征以两部简短的影片介绍《第三次浪潮》一书,讲座正文由此拉开帷幕。

秦麟征以未来学的经典著作、学科定义和发展史为本次讲座的第一部分。他向在场师生讲述《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第一次来访中国的故事,并对此书对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作出了阐释,指出其为未来学最经典的一本书。在此之后,秦麟征对未来学理论、方法、应用三大支柱之间的联系和其作用进行解读,并从英文和中文翻译的角度对未来学的定义进行介绍,在解释为何“Futures Studies”二词都为复数时,他点明这是最精确的叫法,意即“复数的未来”。之后,秦麟征解读了未来学系统性的方法、未来可能性、趋势与变化、战略远见、行动导向五大核心要素和技术预测、社会变革、经济趋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治理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展现了未来学这一年轻学科广阔的前景。在对未来学发展的介绍上,秦麟征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指出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典的八大流派,并对每一个流派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第一部分结束后,秦麟征对有关“未来”知识中的不确定性和黑天鹅效应等,即未来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详解。他首先对“未来”,即“未来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定义上的阐释,指出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随后,他对未来学的“现在观”进行阐释,在对“当下”一词的解释中,他提出未来学对“现在”持不确定态度,并宽容地兼顾“过去”,科学地甚至艺术地探索未来。在之后对“未来”特征的进行阐释时,他指出未来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又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其中,“确定性”彰显了未来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特征;而蝴蝶效应、灰犀牛效应和黑天鹅效应则是不稳定性的突出体现。为了加深在场师生的理解,他又以新冠为引,对黑天鹅事件和黑天鹅效应的定义进行解释,并指出黑天鹅事件的特点:稀有性、极端影响和事后可解释性,而黑天鹅效应特点:影响深远、系统冲击、心理影响。最后,秦麟征对未来学的理论基础,即哲学理论基础系统论和现代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即唯物辩证法,多元科学方法论的整合与应用,实证主义、诠释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多种方法论的融合进行详细的解答,并指出除未来学家创造的情景规划、德尔斐法、未来投射等方法外,大部分未来学的研究方法来自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和其他领域的学科,充分彰显了未来学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物的综合性。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秦麟征针对未来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阐述。他点明,未来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约二十种,被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如情景规划、德尔斐法等定性方法和趋势外推、系统动力学等定量方法。这两类方法往往结合使用,以弥补各自的局限性。随后,秦麟征通过对结合使用的案例的解读加深了在场师生对上述方法的认识。在此之后,他介绍了适合个人操作的研究方法,并强调这些方法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规划未来。这其中包括趋势观察法、情景规划、SWOT分析法、技术扫描法、PEST分析法、反向思维法、跨学科学习法等。在讲座的最后,秦麟征带领师生们展望了未来学主要应用领域、发展成果、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并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全球局势、技术变革、科技伦理、“人”定义上的重新改写等未来大趋势。

在现场提问环节,来自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针对如何在不同流派诸多预测中进行判断和辨析以实现个人应用作出提问。针对这一发问,秦麟征强调,这需要我们在集体智慧的方案中进行挑选,而在这种挑选之中,需要的是我们个人在未来学思维和创造力上的提升。随后,来自哲学社会学院哲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和秦麟征针对未来学与历史学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秦麟征点明,未来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学已存在许久,而未来学作为一项创立仅仅八十年的学科是年轻的,它象征了一种可能性,并等待着发展和完善。

讲座的最后由陈声柏进行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彰显了未来学作为一个学科的重要意义,其应当继续被坚持开展下去。无论是其内部核心专业还是与其它专业的结合,未来学都展现了其知识面的开放和包容,这也意味着未来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本次讲座不仅仅以导论的形式帮助兰大师生加强了对未来学的认识,展现了未来学前沿的学术观点,更提升了兰大师生对未来学的兴趣,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它为我校后续未来学通识讲座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主讲人简介

秦麟征,1941年生,博士后,教授、研究员,未来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1979年起,相继担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未来研究所所长、《未来与发展》杂志主编、名誉主编、社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士,国际未来可能性研究协会执行委员,国际性杂志《Future》国际顾问、国际编委、绿色世界网络大学实行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协会未来研究计划顾问,联合国大学美国理事会《千年研究计划》顾问委员会委员、策划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等社会职位。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授于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出版专著、论文集、调研报告、工具书等20余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文章近500篇。其中,《预测科学》《发展战略论》《破损的世界》《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图片 | 陈声柏 陈丽 周旭冉

文字 | 张弋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