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积石山地震一周年之际,为总结灾后社区康复服务经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爱无疆社区融合发展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联合主办“多学科合作模式下的灾后社区康复研讨会”。2024年12月21日研讨会于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岫云楼一楼报告厅召开,汇聚了社区康复、社会工作、应用人类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兰州市本地多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等近百位参会人员参加。会议围绕四个专题展开深入讨论:爱无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医务社工团队积石山地震灾后社区康复服务介绍、灾后社区康复国际经验、社会工作与社区康复、在地社会组织、企业积石山地震灾后服务,分别从康复医学、社会工作、应用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务角度,探讨和分享社区康复的国际、中国经验,尤其是积石山地震之后社会工作专业与社区康复专业联合服务的新模式。
专题一:爱无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医务社工团队积石山地震灾后社区康复服务介绍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张庆宁介绍了兰州大学医务社工团队介入积石山震后社区康复服务的发端,与爱无疆团队的邂逅与合作历程,以及由高校、社工、机构、医院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灾后多学科社区康复实践的核心理念。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的邓建聪副教授介绍了爱无疆社区康复团队的发展历程与服务区域和内容。随后播放了由兰州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张夏云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郑瀚文联合制作的项目介绍视频。兰州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彭贤清、兰州晨光身心障碍人士社会服务中心朱应涛二位一线社工主持了“灾后重建中我家与社区康复的故事”环节。来自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四位村民代表贾斌、禹秀英、马继梅、郭学伟分别发言,分享了地震中他们的家庭经历的变故和在康复路上与兰大医务社工团队、爱无疆团队相识相遇、被服务的过程。甘肃省人民医院放疗科护士长、兰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导师罗占林主持”康复治疗师与一线社会工作服务经验”环节。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的主管康复治疗师萧玉婷和甘肃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康复治疗师石玉其结合自身在积石山社区康复工作的经历,深入探讨了康复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未来工作的方向以及康复与社区融合的可能性。兰州晨光身心障碍人士社会服务中心的执行主任朱应涛、兰州明德社会工作服务总干事丁虎、兰州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彭贤清从一线社工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利用在地资源对社区康复的重要性、总结了积石山灾区伤者服务的经验,强调了跨专业服务在过渡期安置和恢复重建期的重要性。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研究生安佳敏、李运梅、社会学本科生马继福,分享了他们从最初的陌生和胆怯,到逐渐融入社区的成长过程。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介绍了积石山地震以来学院师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服务领域,对参与积石山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师生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并强调了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会议特别安排了志愿者答谢环节,感谢参与多学科合作积石山社区康复服务的志愿者,包括来自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中学的学生志愿者马祥同学、兰大新闻学院、威尔士学院、哲学社会学院等学生志愿者,同时也对会议的主要筹办方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为会场提供茶歇服务的“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表示了特别的感谢。答谢礼物为爱无疆团队制作的3D打印的手动翻页日历。
专题二:灾后社区康复国际经验
本专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全面探讨了社区康复在多样化环境下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本专题由云南爱无疆社区融合发展中心负责人廖鹏主持。香港复康会委员贝维斯就《健康紧急相应团队在最近的国际灾难康复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进行分享,强调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了康复过程无障碍设施预备所面临的普遍挑战。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实务助理教授黄家强分享了《爱无疆在积石山地震社区康复中的经验》,聚焦于多学科服务模式、灾后社区康复服务的实践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甘肃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程振东从医院案例出发,结合汶川地震的数据,深入探讨了《骨科医生在灾后社区康复中的角色》,详细阐述了在多学科合作的背景下,骨科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的马丽虹教授,以《OT本土化理论与家访实践的结合》为题,展示了作业治疗新理念——“黄土学说”,并介绍了该学说与山东地区的实地实践相结合的经验。香港复康会国际及中国部项目主任、资深物理治疗师王维,作题为《基层康复人才建设实践:农村偏远地区社区康复培训项目经验》的分享。基于复康会过往四次康复项目的深入总结,王维先生提出项目内容需实现从省级到县级的有效衔接,并强调了让农村地区居民就近享受康复服务的重要性,确保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覆盖。
专题三:社会工作与社区康复
该专题由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工专委会、甘肃省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赵润元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退休教授廖苏苏的发言题目为《北京协和医院定县三级卫生服务实验及其当下的启示》,通过回顾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历史的灵魂人物兰安生在北京东城区第一卫生事务所和河北定县农村卫生试验区的历史,阐述了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个体医学、人群和社区预防互动的复杂性。昆明心之光社会工作服务顾问蔡迎红作了《残障融合发展与社区康复》的讨论和分享,介绍了如何将残障融入社会工作以及跨专业合作开展精障社区康复这两项经验,她认为要将残障融入更多的社会组织服务,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满足残障人士多元化的需求,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在社区内加入社工、医疗和心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陈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陈涛分享的题目是《汶川地震灾后社区发展与生计扶持探索—以青红社工为例》,以绵竹青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探索了震后社区生计项目在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下展开的经验,强调发展性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特点是从优势和资源出发,注重社群的发展。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雪梅老师发言题目为《多元文化地区社区康复的文化敏感性与在地化》,主要讨论了社区康复项目中文化敏感性的问题,强调了在进入社区前需要进行文化敏感性培训,组建包括不同文化背景成员的多样性团队,聘请一个文化调解人来帮助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需求。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社会康复科高级社工李会对《积石山地震灾后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策略》做了分享,作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医务社会工作团队的督导,她分享了线上和线下的督导项目的经验,特别指出社工在社区康复跨学科合作中与康复治疗师一同明确服务的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性作用。北京大学公卫学院教授刘继同发言题为《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化康复服务理论体系与个性化社会服务制度建设战略思考》,刘教授强调了社区应急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院前急救的紧迫性,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层次结构,包括生活化的中医药服务、预防性的医疗照顾服务和康复服务等,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观、组建全国性社会康复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以及现代化社会公益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研究等问题。
专题四:在地社会组织、企业积石山地震灾后服务
专题发言的第四阶段由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秘书长权平主持,由参加过积石山震灾后服务的在地组织以及爱心企业分享了。甘肃省肢残人协会主席、张掖市集善乐业残疾人互联网就业基地负责人刘韦评,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陈德凤、甘肃简公益发展中心项目官员李玺挺、兰州彩虹儿童公益服务中心项目主管罗晗分别介绍了积石山地震之后各自组织的服务领域、经验和挑战。 城关区残疾人就业基地、甘肃省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主任严峰、兰州红古区陇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吕元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肢残人协会会长桑积德、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总干事徐小妹介绍了各自组织在残障领域的服务经验。深圳卓信特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木生分享了捐赠兰州大学教育基金会支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缘由及公司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
2024年12月22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爱无疆团队、部分在地社工组织共同探讨了社工机构的工作内容及所面临的挑战,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医务社工团队与“爱无疆”团队未来合作方向与愿景。至此,两天的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汇聚了社会工作、康复医学、公共卫生、应用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上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服务社工分享经验,对推动多学科合作,构建以社区为本的康复服务体系以及未来灾后社区康复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想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