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准聘副教授刘鑫博士做客“多元的西方哲学传统”系列讲座第2期暨第十七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系列讲座,在线上作了题为“什么是形而上学?——超越问题的古今之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赵越博士主持,成静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校内外四十余师生参加讲座。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赵越介绍了举办“多元的西方哲学讲座”系列讲座的出发点。讲座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西方哲学的复杂性,拓宽视野,从而更好地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展开更细致的研究。关于讲座主题,在康德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使用“transendental”一词表达超越之前,“超越”有着漫长的前史,讲座内容便是一次对这段关于“超越”的前史的探索、追踪。
讲座伊始,刘鑫以“超越”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的演变为线索,串联起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再到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哲学的历史。刘鑫强调,尽管“超越”这一术语在古代并不存在,但其思想却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刘鑫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阿维森纳、阿奎那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超越问题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发展。
讲座中,刘鑫特别强调了柏拉图哲学中理念论的重要性,认为理念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超越论哲学,理念作为可知事物超越了可感事物。她进一步阐述了理念论在双重意义上的超越性:作为原因超越结果,以及作为普遍超越个别。
此外,刘鑫还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后来的经院哲学解释为神学和本体论的结合,而这种解释忽略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对物理学的重视。刘鑫分享了在不同学界、流派对于亚里士多德超越论的不同解释,并从“非主流逍遥派解释”的角度讲述了在哲学史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以及学术趣味。
在中世纪哲学中,超越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明确地使用“超越”一词,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托马斯·阿奎纳的形而上学对超越问题有着重要的贡献。阿奎纳认为,神作为最高存在,是超越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的。他通过人的自然理性来认识神,虽然人不能完全认识神的本性,但可以通过神的属性和作用来推断神的存在和性质。这种认识方式既保留了神的超越性,又为人认识神提供了可能。刘鑫指出,阿奎纳的形而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神学本体论——通过神的属性和作用来构建形而上学体系,将神视为超越一切的存在。这种体系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刘鑫总结了超越问题的古今之辩。刘鑫指出,在古代哲学中,超越问题主要围绕神学展开,哲学家们通过探讨神的属性和作用来认识超越者。而在中世纪哲学中,超越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神学本体论的体系。到了近代哲学时期,超越问题则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开始关注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和内在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作
在讲座的评议环节,成静针对柏拉图哲学中超越概念的适用性问题发问。她认为,尽管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高于可感世界,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超越。刘鑫回应,柏拉图的理念论在普遍性上超越了个别经验事物,这就是其超越性的核心。
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也积极地参与了提问和讨论。他们针对刘鑫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讲座内容丰富,不仅为听众提供了深入的哲学知识,也激发了对哲学史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