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工作坊之“表演和规范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7-09   字体大小T|T

7月6日,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青年学者工作坊之表演与规范性”在城关校区举办。来自浙江大学的周奕李博士、中南大学的黄伟韬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耀文博士、四川大学的缪林芮、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史雄波副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彭战果教授、青年研究员郭昱辰、青年研究员Mark Kevin Supnad Capural和Berman Chan副教授等师生参与此次工作坊的讨论。

首先,郭昱辰作题为“Acting, Performance and Repetitionality”的报告,报告题目是在戏剧哲学中,一直存在文本(text)与表演(performance)之间关系的争论。郭昱辰论证,在戏剧中也存在着performance和acting的区分。不仅应该关注performance,也应该关注acting。这样,类似于文本与表演的争论,也存在文本与扮演(acting)之间的争论。进一步,戏剧扮演具有可重复性(repetitionality)的特点,这意味着演员需要在舞台上重复同样的行为,以及体验相同的情景。同时,可重复性和文本密不可分,因为文本是可重复性的来源和规范。这样,文本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否定文本的关键角色的理论将是失败的。而一些强调文本的理论,诸如卡罗尔(Carroll)的菜谱(recipe)理论,可能是更为可靠的解释扮演的理论。

针对郭昱辰的报告,参会嘉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梅耀文提到了不同类型的观众在欣赏表演时的不同理解和期待,周奕李提到了菜谱和菜肴,文本和表演之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关系。Mark提到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表演,一种是完全依据文本的表演,一种是包含更多创造性的表演。缪林芮尝试从type/token的区分再解释表演与文本的关系。

第二场报告的主讲人是周奕李,作题为“Why Follow the Score: Aesthetic Normativity and Genuine Performing Experience of Classical Music”的报告。在古典音乐演奏时,音乐家经常严格的坚持遵循乐谱。例如,贝多芬指出弹错音是“次要的错误”; 与此相比,忽略力度标记的问题则“严重得多”。周奕李试图解释这种规范的来源是什么,她介绍了音乐家严格遵循乐谱的规范性和对这种规范性的回答,即实践建基理论(The practice based view),该理论把音乐演奏和象棋游戏作类比,并论证遵循乐谱的理由是因为音乐家正在从事演奏古典乐这一特殊的实践。周奕李对该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认为该理论忽视了音乐演奏和象棋游戏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该理论在很多情形下太弱以至于不能解释演奏家的美学考虑。紧接着,周奕李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回答:音乐家需要遵循乐谱是因为他们在演奏中需要获得一种特殊的经验。她分别介绍了自己新旧两版论文对该概念的不同解释。在旧版中,她论证乐谱可以被看作一种理解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以及获得某些特殊的“in the zone” 经验的方式。在新版中,她将此经验命名为真诚的表演经验(genuine performing experience)。并论证该经验包括交互(interaction)和表演(acting)两个不同的方面。

针对周奕李的报告,黄伟韬提问,对于古典乐演奏来说,错误的标准具体指什么?在遵循乐谱时,音乐家究竟在追踪(track)什么?以及机器人的表演是否需要获得真诚的表演经验?并建议可以尝试借用某种理论去解释这种经验。史雄波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书法美学,提出演奏的交互性可能包括某些演奏者的自我表达,这是否有可能和遵顼乐谱具有冲突?以及这种经验是否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表演者?Berman针对真诚的表演经验过于隐喻和难于解释的问题,建议可以尝试从身心关系上来理解。Mark提出,对于某些古典乐的现代改编,例如贝多芬音乐的摇滚改编,是否可以算作遵循乐谱呢?梅耀文结合自己的演奏经验和通感的体验,指出音乐作品有时候会暗示某种具体的视觉图像。缪林芮认为,这可能暗示了音乐的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的争论。彭战果提出了大师的演奏和一般初学者演奏之间的差别。

本次工作坊深入讨论了分析的艺术哲学中涉及到表演问题的前沿议题,并促进了中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发展。

文字:郭昱辰

图片:李承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