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美国普渡大学JefferyE.Brower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53期

发布时间:2024-06-21   字体大小T|T

2024年6月20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甘肃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邀请,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教授Jeffery E. Brower(译作杰夫里·布劳尔)举办题为“阿奎纳论人与死亡”(Aquinas on Human beings and Death)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的众多师生和哲学爱好者前来聆听。

布劳尔以三个核心命题(truism)展开了对阿奎纳观点的详细阐述:首先,他提出人类具有三重属性。人类拥有特定类型的身体(bodies),即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人类拥有灵魂或心灵(minds or souls),赋予人类生存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人类是必死的(mortal),死亡意味着灵魂或心灵与身体的分离。其次,布劳尔提出了三类核心问题,分别是心灵(或灵魂)与身体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理解人类的本质是完全物质的、非物质的还是两者的结合,以及死亡时发生了什么,人类是否完全消失,或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布劳尔首先介绍了三种关于人类本质的传统观点,分别是:唯物主义(Materialism)主张人类完全是物质性的存在,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例如大脑),在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的本质是完全物质的。实体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认为人类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组成:物质的身体和非物质的灵魂,人类的心灵或灵魂是完全非物质的,而身体是完全物质的,我们与我们的灵魂相一致(我们的个人身份就是灵魂)。三元论(Trialism)则认为人类由三种实体构成:完全物质的实体、完全非物质的实体以及部分物质和部分非物质的复杂实体,这种观点强调了身体、灵魂及其复合体的独特性。接着,布劳尔重点介绍了第四种观点:阿奎纳采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形相论(Hylomorphism)。这一观点认为人类是由“质料”(hyle)和“形式”(morphe)构成的复合体,人类的身体是部分物质的,而灵魂是完全非物质的,我们与我们的身体相一致(身体部分地是非物质的)。

依据阿奎纳继承的形相论(Hylomorphism),在讨论阿奎纳对死亡的看法时,布劳尔总结了两种主要模型:终止论(Cessationism)认为在人类死亡时,人类作为整体完全消失,此观点面临的难题包括死后思维问题和死后惩罚与奖励问题;生存论(Survivalism)则认为在人类死亡时,灵魂与身体分离,但灵魂继续存在,而且灵魂仍是人的一部分(personhood),直到复活时再次与身体结合。此观点的一个挑战是灵魂单独存在时如何保持个体的身份。

最后,布劳尔详细讨论了四种观点对人本质和死亡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形相论在解释人类本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以及死亡时,能够更好地平衡物质和非物质的因素,并提供了一种既兼顾科学发现又尊重传统哲学和宗教信仰的理论框架。因此,他认为形相论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提供了一种更为完整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布劳尔的观点激发了与会听众参与和提问的热情。首先,针对唯物主义和阿奎纳形相论之间的关系,成静副教授以脑损伤病人为例,向布劳尔提出“人类灵魂在死后如何继续存在” 的问题;她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阿奎纳看来,死后复活前拥有身体是一件好事。接着,针对身心关系问题,青年研究员马克·卡布拉(Mark Cabural)向布劳尔请教应该如何理解身体是好的这一观点。布劳尔提出,恶行是由于心中的坏造成的;成静进一步补充,在《圣经》中有对“肉体”(sarx)和“身体”(soma)的区分,前者是有罪的,但后者不是。接着,针对灵魂问题,来自浙江大学的博士后许可对灵魂究竟是个体拥有的形式还是所有人共有的普遍形式提出了询问。最后,兰州大学哲学系的其他老师将讲座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结合,与布劳尔进行了交流。依据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这一著作,赵越博士同布莱尔教授讨论了来世观在亚里士多德、斐洛波努斯和阿奎纳之间的继承与区别;青年研究员郭昱辰则从个人统一性的视角,同布莱尔讨论了与生存论模式有关的问题;张睿明副教授询问了“人死后灵魂在何处” 的问题,布劳尔结合阿奎纳的空间观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

布劳尔的讲座不仅深入剖析了阿奎纳关于人类本质和死亡的复杂哲学思想,还强调了这些观点在当代哲学和伦理学讨论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严谨的分析和清晰的图示来比较阿奎纳的形相论与唯物主义、实体二元论和三元论,布劳尔展示了不同哲学框架在解释人类存在和死亡问题上的独特贡献和局限,为与会人员带来不少灵感和启发。

文图:王跃淙、Berman Chan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