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48期

发布时间:2024-05-22   字体大小T|T

幽香来远近,山侧有酴醾。5月19日晚,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及甘肃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在榆中校区作题为:从中国哲学角度反思人工智能发展的学术演讲。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邱德钧教授参与对谈,在校各院系共百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并同白彤东进行了交流。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陈声柏对于白彤东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代表学院表达了对于白彤东赴兰讲学的欢迎与感谢。此外他特别介绍了白彤东本科期间在核物理专业的学习经历,基于此表达了对于这一场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演讲的期待。

随后,白彤东正式切入演讲论题。首先,他介绍了自己思考人工智能这一问题的学术背景。他表示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对此话题的广泛热议,在部分知识分子和大众群体中也存在一种“恐慌”情绪。如此背景下,白彤东也谈到在先前和一些海外学者的交流中,他便尝试从中国哲学视角回应这一话题带来的诸多问题。

接着,白彤东表达了自己对于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看法,即“人工智能还没有智能”。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目前所存的AI仅能执行以设计者为代表的人所指定的任务,这便使得AI难以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人类智能”的特点在于具有自主性,可以反规定。而这样的“人类智能”,也可延伸于一切生命体中,即便是以阿米巴虫为例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也可展现出智能、自主性、创造性。如果一定要谈这样的生命体也受到了某种指令的指示,也只是在“求生”的模糊指令下的自主调试。

以AlphaGo为例,白彤东进一步说明了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示ALphaGo虽然表现出了不少惊人之处,如超越了自动化和计算,掌握了我们以为只能通过经验、天分、不可言说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掌握的工作。但其所进行的竞技活动:围棋,则是具有清晰的规则、基本策略与输赢的活动,并且是人类给AlphaGo的工作,如果同精于围棋的ALphaGo进行跳绳比赛,那么人类便又可赢得胜利。

但如果将视野从目前所存这些弱人工智能领域转入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领域,则可赢获一些新的思考。白彤东表示如此一来,相对于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基因编辑与全球气候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强人工智能的回应虽有“杞人忧天”之嫌,但也具有“杞人忧天”的意义,这一意义恰也是哲学的意义,指向着对于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等根本问题的反思。

而后白彤东便营建出一个广阔的东西方比较视野来进行具体说明。他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了两方目前对于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持有差异观点的现状与原因。而当下对于强人工智能思考,则是一种对于制造超级人类的讨论。既然谈到对于人类的制造,则何者应为“人”?白彤东基于哲学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表示在笛卡尔那里,语言和理性被视为人类之特点。而孟子则提到了“恻隐之心”这一道德情感,在满足看来,,人之为人,或者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智能,而是恻隐之心及建立于其上的仁。作为德性之一的智(能)是为仁服务的,即帮助我们实践我们的恻隐之心,帮助他人。对于情感的关注,在休谟和神经科学家Antonio Damasio那里也有所体现,如休谟便谈道:“理性是并且应该只是情感的奴隶”,Damasio也表达过:“神经系统只是在5亿年前进入了生命的舞台。比起演化的时间尺度,比起地球上生命的40亿年的历史来讲,这实在微不足道”,但这样的表达也同孟子的看法有所差异。

    在孟子对于“恻隐之心”关心的基础上,白彤东提出了不同于图灵测试的另一种测试,即孟子测试(人工道德情感测试)。对强人工智能的担心,从孟子的角度看,不是对类人但强于人的存在的担心,而是对(具有超人智能的)禽兽的担心,这也引向了我们对于规管人工智能的更多关注。此前,已有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Issac Asimov’s Three Laws of Robotics)的规管规则。在孟子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基于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以成人”立场上提出新的规管想法。这一立场之上,我们不仅应当关注规则与实践智慧(Aristotle’s phronesis),还要将情感纳入规管的考虑范围,如此也类同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所表达的,我们应将规管人工智能视作在家庭中培养“文明的最终之子”。

但如此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儒家的道德养成是否就能保证对强人工智能的关爱与审慎权衡?白彤东提出,韩非子很早就批评过儒家的道德培养,如《韩非子·显学》便有言:“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且与其制造“文明之子”,或许不如人类直接生育。

      如此问题便可回到对于弱人工智能的回应上。弱人工智能虽并未同部分人所“恐慌”的那样,以超级人类的存在来威胁人类的生存。白彤东认为,弱人工智能对于当下社会的冲击主要在于议题和社会贫富差距等议题。在教育方面,应对冲击,我们恰不应过度推崇“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本身就很难被教授。而应关注依靠“死记硬背”的基础学科教育,如数学等领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人类才可有机会再造新的自我,实现真正的“创新”。

而针对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白彤东则提出了一种儒家混合整体的建构。一方面,承认民主政治中的民有与民享的原则,并且接受通过一人一票让民众表达是否自己享有自己所期望的意见;但另一方面,希望将一定的选贤举能的办法引入各种政治与社会机制,培养精英的责任意识。

      最后白彤东提出了从AlphaGo到ChatGPT,体现了人工智能发展从理性到语言的进程。但ChatGPT真的是在说话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ChatGPT不仅是大数据,更是大计算。由此来看似乎ChatGPT并不是真正在说话,而只是在对海量数据进行一种计算工作。进一步来看,人类进行说话同ChatGPT进行说话的区别又似在于人类的说话表达了思想,但思想的表达又是具有私密性的,如此便为我们的解释设置了藩篱与障碍。白彤东尝试借助奥斯丁(J. L. Austin)对于他心(other minds)的看法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对于私人语言表达的看法等思想资源进行解释,并留下了继续探讨的空间。

演讲结束后,陈声柏总结了白彤东的演讲思路,希望同学们可以体会并学习白彤东对于一些“想当然”的质疑以及通过直面问题激活根本哲学问题的治学方法和态度。邱德钧也表示了对于白彤东在比较视野下和中国哲学独特角度下分析人工智能问题的认可,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白彤东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广阔视野与深厚学养。并就如何界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情感和人工智能学习同人类学习的区别等问题同白彤东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此外,在场同学也同白彤东在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是否属于道德情感,儒家混合整体可能存在的问题,人类创造与机器创造的区别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请教,白彤东对于同学们所提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最后,陈声柏教授再次表达了对于白彤东的感谢,本次学术演讲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李昶霖

图片:王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