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中国社会学年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论坛“西部社会学:中国式现代化与西部社会发展”在南开大学顺利召开。论坛由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甘肃省社会学会联合举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津行政学院、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上海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7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转型、西部社会发展与乡村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多元文化、西部地区的社会工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社会学会会长、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致开幕词,陈文江教授对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回顾、阐释了西部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立场、理论旨趣等。论坛开幕式由云南中医药大学黄超副教授主持。
第一单元
论坛围绕五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由云南中医药大学黄超副教授主持,共有6位发言人,由兰州财经大学刘建国教授进行点评。
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作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西部话语》,陈文江老师从后现代叙事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立场、理论方法,以及西部社会现代化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王力行发言题目是《再造合法性的流失:晚清报纸对“宣统户口调查”风潮报道的话语分析》,以《申报》《时报》《新闻报》有关清末户口调查引起的“民变风潮”的报道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不同性质的报刊在报道民变时各方的权力博弈过程和报道策略,揭示了清政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再造合法性的努力。
西北师范大学李怀教授发言题目是《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现代化》,他从中国式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讨了中国式城市更新的核心驱动机制,最后对中国式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展望。
天津行政学院的贾双跃副教授发言题目是《政党整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发展逻辑》,贾双跃副教授指出社会整合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其社会整合功能经历了从政党控制社会到兼顾秩序与活力再到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演变。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将沿着政党适应的路线继续调整,其也将在这种调整中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韧性。
西北师范大学尹广文副教授发言题目是《数字时代乡村分化的社会整合机制研究》,他认为数字化变革作为重大的社会变迁,乡村数字化建设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以甘肃省太平镇为田野点,向大家介绍了数字时代乡村变革的真实图景,基于此通过社会整合的三重分析框架提出了乡村数字化整合的新机制。
重庆工商大学王文涛老师发言题目是《移民徙川民间社会整合与重庆城镇化—以清代“湖广填四川”为例》,他详细阐述了移民徙川的社会秩序与种族隔阂和入川移民的文化适应与民间社会整合,揭示了基于文化自觉的族群社会整合,以一种温和而不失力度的过渡式改革实现城镇化的诉求,促进了重庆城镇发展进程。
兰州财经大学刘建国教授在作第一单元评议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由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张国栋老师主持。共8位发言人,由西北师范大学李怀教授和南省社会科学院杨晶研究员进行评议。
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刘蓓作发言题目是《关怀策略”:第一书记的人格化简约治理实践—基于陇东南乡村的个案研究》,以简约治理与人格化为理论视角,展示了甘肃省天水市L村庄第一书记的人格化简约治理实践过程。
云南社会科学院代丽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边疆治理与社会秩序重构——基于雍正时期清王朝对云南改土归流地区社会秩序重构的考察》,对清朝改土归流时期流官主动治理,土官被动配合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维度重构云南改土归流区的社会秩序。
云南师范大学保跃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控制秩序到秩序与活力兼具:云南边境社会治理的历史之维与时代进路》,提出云南边境由于其特殊环境与条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它是地理位置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带”、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非传统安全侵袭的“重点区域”。
甘肃农业大学的王小川老师的发言题目是《结构视角下安多藏区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王小川老师基于纳达尔的“结构理论”探讨了安多藏区以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与实践经验。
兰州大学牛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农村妇女的环境行为及其转变机制研究——以甘肃省N 村实施环境治理项目为例》,牛芳老师以甘肃省N村实施环境治理项目为例,分析了N村妇女在人居环境治理中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不同行为特征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N村妇女环境行为转变的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良警宇教授、韩凤莹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先进典型村庄生成的多重制度逻辑——基于西北平村的考察》,通过对西北地区一个先进典型村庄——平村的实地研究,探讨多重制度逻辑作用下典型村庄的生成性问题。进一步指出典型村庄是国家逻辑、乡村逻辑、科层制逻辑、市场逻辑、话语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作用下的产物。国家、村民与地方精英、地方政府、企业、传播媒介等多元主体的策略性行动与互动,更深层次的反映出不同主体行动背后制度因素的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邢海燕教授、张莹莹的发言题目是《家祭与信仰:基于土族“田社”的人类学解读》,探讨了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土族生活地域的生态文化、丧葬的仪式传统和多元宗教信仰的妥协与共生,共同构成土族“田社”家祭的独特叙事,揭示了“田社”承载土族人眷恋与代际的情感交叠,也是独特的地方性知识隐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博士杨淇的发言题目是《从差异共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认同逻辑—以滇西北普米族与共居民族服饰文化的“不同而和”为例》,以“从差异共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认同逻辑”问题发言,讨论了滇西北普米族的服饰流动经历与情感认同,分析了服饰形制中的互学互鉴与文化认同。
西北师范大学李怀教授在作第二单元评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杨晶研究员在作第二单元评议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由西北师范大学尹广文副教授主持,有7位发言人进行发言。西安交通大学的杨建科教授进行评议。
宁夏省委党校徐如明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生态移民生计资本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宁夏银川市生态移民区的实证调查》,以宁夏银川市生态移民区的四个移民村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生计资本对生态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发现生态移民社会融入的过程亦是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社会融入的传导过程,只有增加移民的生计资本,提高移民的资本累计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其社会融入。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杨晶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制度支持、文化制约与个人能动性发挥——傣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村寨参与》,从制度支持、文化制约和个人能动性发挥的角度分析了傣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村寨参与。
兰州财经大学李晓蓓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以中铁二十一局参与东乡县为例》,以中铁二十一局参与东乡县的成功实践为例,挖掘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研究其在参与过程中暴露的不足,提出打造共赢机制、建立有效信息平台等建议。
云南中医药大学马黄超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一个移民村落的公平观:工具主义公平》,通过田野调查,将公平话语放到移民社会场景中理解其内涵,指出移民的公平话语指向利益分配、责任分担、权益维护,既强调程序公平也重视结果公平,要在动态中理解移民的工具观及其工具主义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熊屹的发言题目是《牧民的保险购买行为研究-基于锡林郭勒盟政策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苏尼特右旗牧民的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研究表明牧民真正理解保险的作用是推广的重要条件;期限保险的重要性、保险的好处认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饲料总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生活性总支出从业年数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哲博士发言的题目是《农业技术推广为何遭到乡土社会抵抗-一个新品种贵广过程中行动伦理的社会学分析》,梁哲博士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透视一个典型西部农业县苹果新品种推广的行动过程,发现乡土社会拒绝接纳新技术的三重伦理机制:“将心比心”的“己-己关系”“推己及人”的“己-人关系”和“休戚与共”的“己-群关系”,并指出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受阻中“家”文化及其形成的伦理结构的四种生成机制:“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新旧继替”的家庭生命周期、“高度集成”的农业技术、“风险累积”的生产前景。
暨南大学杨斌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关系动员:运作机制、功能角色及治理逻辑——基于茶镇的考察》,分析了一个新品种苹果推广的行动过程,厘清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基础及生成机制,发现了乡土社会拒绝接纳新技术的三重伦理机制,指出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受阻中“家”文化及其形成的伦理结构的四种生成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在作第三单元评议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由兰州财经大学李晓蓓副教授主持,有7位发言人。由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进行评议。
宁夏省委党校王红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宁夏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对宁夏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寻其原因,认为关爱老人既要重养身,也更要重养心,家庭和政府在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中不能缺位。
兰州财经大学刘建国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因素研究》,通过SE-SBM模型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测度中国30个省域2004-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空间相关性特征及空间驱动因素,认为各省域要加强区域建的协同治理能力,发挥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共同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高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
西南大学孙晗霖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关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返贫致贫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从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的返贫致贫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有20%-39%概率在未来返贫或致贫,各地区间的风险程度村治明显差异;收入、家庭内部异质性均会影响整体风险水平,我国执行的识别标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易返贫致贫甄别是合理的,将维稳能力的其他类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以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情况纳入识别体系之中。
新疆农业大学刘晶副教授、马腾飞硕士的发言题目是《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与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他使用CRITIC权重法确定各三级指标权重建立二元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四元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西部9省能源与生态、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经济以及四系统综合发展状况。
甘肃农业大学樊王妮讲师的发言题目是《西部地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现实梗阻与优化路径》,从亲身经历的个案出发,凝结出西部地区家庭社会工作的现状。通过五个案例分析展现“困境”与“微光”,提出优化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杜今博士的发言题目是《部省合建高校发展再审视: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引入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发现部省结合政策的三重向度:群体向度、价值向度及实践向度,要依托要素禀赋,完善学科群的协同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和资源支持,完善经费拨付和分配机制,深化“四方联动”合建机制,加强多元协同作用。
兰州大学周亚平教授在作第四单元评议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由天津行政学院贾双跃副教授主持,有7位发言人。由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进行评议。
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梅教授、李丹硕士的发言题目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乌鲁木齐市社区易损性评价研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社区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社区易损性程度进行评价,围绕得出的“一般性”结构提出建议。
青海省委党校李芳铭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社会治理中的政党在场-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框架》,讨论了政党在场的理论应然性,选取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包含四个系统的输出与支持:物质供应系统、目标决策系统、主观意识系统和政治整合系统。
兰州大学王兆花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治理重心下移与村干部角色重塑——基于西部地区Y村的经验研究》,发现在国家治理中心下沉的过程中,村干部既是当地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又是双方互动过程的“矛盾集合点”,也是自己作为“当地人”与村干部角色的“冲突点”,村干部角色产生了纠偏和规制效应,一定程度上使村干部角色回归应然位置,进而为乡村多元有序治理和良善秩序的生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兰州大学赵娜博士的发言题目是《空间视域中的肃南多民族互动与共同体构建——以马蹄寺的变迁为例》,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马蹄寺的变迁,民族共同体是空间的行为主体,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团结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国家在场对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
兰州大学白玲毓硕士的发言题目是《乡村留守精英毓基层治理-基于甘肃省L村庄的个案分析》,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L村的案例,剖析西部乡村留守精英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乡村留守精英群体村治理主体的重要来源、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担当者、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促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的形成潜在的基层治理功能,从党建引领、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吸纳、提供有效的身份支撑三方面提出留守精英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兰州大学王锦莹硕士的发言题目是《社福利院大龄孤残青年社会融入实践研究-以A市B福利院为例》,通过小组和个案的参与对福利院的大龄青年现状进行梳理,从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方面分析该群体在社会融入中的优势和问题,探讨福利院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成效和问题,社会政策对其的支持和缺位,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和实施长期的社会融入计划,构建长效机制。
兰州大学高梓程硕士的发言题目是《社会情感与共同体:铁人精神时代价值的可能空间》,从理论层面探讨铁人精神的时代意义,通过将其纳入集体记忆与体验及其象征性和社会情感视角,探讨铁人精神在个体意义与价值,认为要从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共同情感的重构与社会整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
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作第五单元评议
西部社会学论坛负责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文江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西部社会学的魅力,研究的主题和领域十分丰富,体现了西部社会学的生机与活力,论坛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圆满结束。
文: 廖康妮
图:王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