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晚,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的知行讲堂“群学”系列第十九期顺利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主讲,主题是“健康中国战略与疫情防控社会工作——理论、实践与制度建设”。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唐远雄教授主持,焦若水教授、王英教授、牛芳副教授、靳晓芳副教授、连芙蓉副教授、王雪梅副教授等百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唐远雄对马凤芝作了简要介绍。马凤芝,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社会福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全国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临床社会工作、老人社区照顾、医务社会工作等。
首先,马凤芝介绍了本次讲座的问题提出背景。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生计、家庭和社会关系,给公众的情绪、心理带来了负面反应。二十大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疫情的社会涵义是什么?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的角色是什么?这是本次讲座回应的两个问题。然后,马凤芝讲解了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凤芝从灾害社会学理论三范式: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脆弱性理论对灾害的社会涵义进行讲解。从影响健康因素的两个传统观点、理论发展过程和提出背景等对健康社会决定论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理论基础,马凤芝讲解了疫情防控下社会工作能够做什么。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了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讲解了疫情防控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优势、使命、价值、角色与实践特点。马凤芝建议在疫情下,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由疫情防控带来的人们的身心需要,给予公众关注关心,以专业行动获得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性,通过宣传和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度,发挥社会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专业领导力,进行示范服务并提供经验借鉴等等。最后,马凤芝结合疫情防控社会工作对五社联动的理论与社会意义进行了讲解。马凤芝认为将社会工作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社会工作可以补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灾害应急体系的短板,提升国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
在交流问答环节,马凤芝与在线师生就后疫情时代下社会工作的疫情防控、疫情下案主的“危”与“机”、网络化社会互联网对农户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马凤芝的精彩讲演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为深入理解疫情防控社会工作拓展了新思路。
文图:谢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