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日晚,“西北社会工作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四讲如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南京理工大学刘江副教授将进行题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写作的量化研究方法”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马崟青年研究员主持,魏淑娟副教授、牛芳副教授、王雪梅副教授、连芙蓉副教授等老师和多所国内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近九千人次参与了本次讲座。
刘江主要围绕社会工作实务缘何要用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如何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效果、研究案例分享三个方面开展本次讲座。首先,刘江提出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或本质)即是“改变”,从而引出“改变如何得以发生?”的问题,并做出社会工作的回应:实务(或服务)。即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或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改变。他认为社会工作实务(服务)中暗含了因果联系。从经验层面讲,是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和服务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从理论层面讲,是服务背后潜藏的概念和目标背后潜藏的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刘江提出社会工作量化研究中的困境:“如果承认社会工作实务中潜藏的服务和目标之间因果联系的重要性,那么,因果联系又该如何进行检验呢?”他表示使用相关分析、基于统计控制的回归分析与基于反事实的统计分析三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刘江表示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统计模型,本质上就是基于反事实的逻辑框架展开。他们的核心都在于要建构出与服务对象相似(不存在统计显著差异)的案例,进而模拟反事实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刘江进行了案例分享,详细讲述了社会工作实务如何使用量化研究。并总结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因此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就是要找到服务和目标之间的因果关联。进一步梳理服务的活动内容,及潜在逻辑关系是研究的核心。
在师生交流环节,刘江就进行实务干预和目标之间的因果检验前,是否需要先梳理一下项目的变化理论;在逻辑上检视项目目标和项目干预活动之间的影响链条完整性,再考虑具体干预和具体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量的最低样本量的要求是多少?运用反事实分析法的最低样本量的要求是多少?反事实分析的方法是怎样排除干扰变量等问题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
文图:兰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