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第十三届“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活动暨哲学社会学院第十四届“思勉”研究生学术年会讲座——“方法视角下解读人工智能”在线上举行。会议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张言亮主持。
邱德钧老师首先就“AI的定义”纠正了大家对AI的错误认知,介绍了在当前科学水平下,人类如何认知世界以及个体如何认识世界。最后得出“AI”的定义是“一个人造物体,根据已知的数据,对未知进行预测,产生决策并付诸行动”。紧接着,邱老师以古代的占卜等事件为例,向大家讲解预测如何对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支持。然后通过对培根的《新工具》和“穆勒五法”的分析讲解向同学们展现个体认知理论的建立过程,并且给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及其结论。最后邱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后得到的“新生”:社区里的感兴趣的人以近似游戏的方式“训练”了自己的图像识别模型,在其图像识别率大大提升后借用了“智能”一词来区别分辨率的高低。这种图像识别模型被媒体和资本鼓吹为智能,但它和我们所认为的“智能”是不一样的。虽然如此,人工智能在我们可见的未来里依旧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也许在未来,真正符合人们想象当中“人工智能”的AI也会被制造出来。
在讨论与提问环节中,成静老师提出了“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的疑问,并且以日本已经出现的具有女性外貌的“陪伴机器人”为例给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无法主观地与外界互动,所以不会替代人”的理解。邱德钧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在当下大可不必担忧,因为“人工智能目前完全没有发展到那个水平”。但是他也认为人类的一些工作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并且这一切正在发生,就像在快递分拣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那样。除此之外还有同学提出“如果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停留在工具这一程度,那么身心问题的理论研究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而邱老师认为对于“灵魂与意识意志,灵魂与肉体身心”的讨论是不对的。因为它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件过于遥远的事,这已经近似于一种“科幻”研究了。
两个小时飞速过去,讲座在邱德钧老师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走向尾声。这场讲座使得人工智能这一我们时代的热点向哲社院的同学们敞开大门,人工智能的奇妙吸引和鼓励着同学们进一步去探索这片广阔的天地。
图文来源:张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