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校友之家>校友动态

林乐昌教授做客哲学社会学院“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21   字体大小T|T

4月17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外聘高级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首席林乐昌教授在榆中校区作题为“论张载‘变化气质’的工夫特色与义理结构”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学院王涵青教授主持。

乐昌首先强调了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了其思想对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张载的“气质”理论,特别是“变化气质”的工夫论,不仅为儒家修身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开辟了独特的路径。林乐昌强调,“变化气质”是张载哲学的核心概念,旨在通过道德实践的身心修养,改善个体的气质,从而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与道德境界的提升。

在讲座中,林乐昌详细剖析了“气质”概念的内涵。他认为,张载所谓的“气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既包含善的可能,也带有恶的倾向。只有通过“变化气质”的工夫,个体才能够克服气质中的不足以趋向至善。林乐昌特别提到,张载将“气质”与“天地之性”相结合,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两重人性论,弥补了孟子性善论在现实层面上的缺失,为儒家的人性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工夫特色方面,林乐昌提出了“变化气质”的三维特征:运作方式的多样性、内外整合的结构特色、以及项目指标的三分定位。他详细介绍了“为学、学礼、养气、正心”这四种运作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互补共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体系。例如,“为学”通过学问拓展视野,为气质变化奠定学理基础;“养气”则借鉴孟子“浩然之气”,用气来强化道德意识;“正心”以至善为目标,旨在规范内心动机。这四种方式既可综合运用,也能在特定情境下灵活调整,体现了张载工夫论的独特魅力。

林乐昌在总结中指出,张载的“变化气质”理论不仅是宋明理学的重大创新,也为探索当代道德修养论提供了宝贵启示。他提到,张载通过创设“气质”这一术语,明确区分了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从而避免了概念的混淆。此外,张载对人性善恶来源的分析,以及对道德修养路径的系统建构,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朱熹曾高度评价张载,认为其气质理论填补了孟子性善论的空白,展现了深远的学术影响。林乐昌还结合当代语境,强调“变化气质”理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借鉴意义。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自我反思与实践改善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张载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将内在道德与外在行动相结合的修身模式,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就张载哲学的细节问题与林乐昌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们围绕“气质之性”与孟子“浩然之气”的异同、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实践“变化气质”等话题提出了诸多问题,林乐昌一一耐心解答。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对张载哲学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浓厚兴趣。

文字:李昊禹

图片:顾超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