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通知公告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开题论证会通知

发布时间:2024-07-19   字体大小T|T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

近五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焦点事件,也使中国现代学术研究进入真正的转型时期。从湖北荆州的郭店简、到上海博物馆的战国简、再到2008年以来陆续推出的清华简,这些简帛的发现促进了我们对于传统文献的许多认识,拓展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认知。为加强冷门绝学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出土文献的研究与建设、引领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创新,团队于2023年申报并获批“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项目批准号:23VJXT003)。

团队始终关注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问题,尝试以诸子文献为基础、以出土文献为辅助,以先秦时代的“名”“实”“言”“辩”学说为契机,探究中国古代经典、中国古代概念、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继续开展对出土文献的文字材料的考证,将它们与传世文献进行对照,从而辨认诸多疑难字词,推动古文字学与简帛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出土文献的思想性诠释,例如《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等,对进一步理解早期儒家的名学及其基本精神而言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又如《太一生水》《黄帝四经》《三德》等,对进一步理解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黄老道家的名学思想别具意义。团队的工作重点在于后者,即在对出土文献的考证基础上,借由“名”与先秦名学之核心论题展开对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的再整理、再研究,反过来,从出土文献的材料出发诠释先秦名学,将使我们获得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史、哲学史视角,对于探讨先秦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的相关重要问题而言意义重大。

团队的研究工作分为出土文献、先秦名学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在研究层面又是交互的,故可将其融于名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透过出土文献的宝贵材料,重思名学与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子之学的思想联系,从而确知名学在先秦学术史上的位置与意义、探究先秦哲人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以及前诸子时代的知识背景与文化渊源。因此,团队重点聚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在于:以出土文献为视角,重思先秦名学的内涵、特质与哲学史意义;从出土文献入手,解析名学所指向的言说方式与思维方式;探究出土文献之“名”与传世文献之“名”的关联与差异;从出土文献入手,考察“名”作为前诸子时代之背景性知识的可能性;探究“名”的定义、内容、方法与名学的形成背景、思想史意义;从出土文献入手,重思名学与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关系;从出土文献入手,重思“名”与“实”、“名”与“物”、“名”与“辩”诸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思想关系等。

开题论证,乃是项目研究的关键起点。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将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眼光对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的交互性研究的思路、方法、目标以及预期成果进行深入的研讨和评估。这不仅是对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的可行性予以把关,更是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在论证过程中,项目团队将详细阐述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关于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交互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乃是本次开题论证的重点之一,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多学科交叉分析等,对出土文献进行准确地释读和整理;如何融汇古今中西的研究视角与理论路径,如何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建立历史性、逻辑性的关联,将是本次开题论证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本次开题论证还将设定项目研究的具体目标,确保研究能够有的放矢。预期成果不仅包括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出土文献英文译本等形式,还将包含中国哲学智能论证人工标注、AI赋能中国哲学教育等多样化的产出,从而展现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度、高度与广度。团队将围绕“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的研究课题展开专门研究,以诸子学、名辩学为视角,从名学的范式出发梳理、分析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名学材料,并将其置于先秦学术史的思想背景之下,与传世文献中的名学加以比照,从而揭示早期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说理方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国学论衡》《科学·经济·社会》在学术上将为团队的学术研究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的开题论证既是学术的对话、思想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传承、价值的传递。相信在前沿学者与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的研究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

开题论证会

“出土文献与先秦名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开题论证会议拟于2024年7月20日召开。具体事宜如下:

一、会议时间:2024年7月19-20日,19日周五报到,20日周六开题会议。

二、会议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兰州大学齐云楼304室

三、参会人员: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相关领域专家及合作单位代表等。

四、主要内容:

      1. 介绍项目背景及意义。
      2. 阐述项目目标与研究内容。
     3. 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与计划。
     4. 明确项目团队分工与职责。
     5. 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联系人:陈声柏 田宝祥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国学论衡》编辑部

《科学·经济·社会》编辑部

2024年7月

评审专家简介

王中江: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兼职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致力于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新近著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主编《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哲学中国》等。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主要研究先秦秦汉哲学。发表论文180余篇、译文40余篇,出版著作、编著、译著20余部。

李清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中西经典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儒家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出版《中国阐释学》《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湖湘文化名著读本哲学卷》等专著。主要致力于中国哲学、中国经典诠释传统、诠释学研究。

彭传华: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首席专家;浙江省首批高校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主持参与国家课题5项,在《政治学研究》、《哲学与文化》(A&HCI)、《道德与文明》、《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邱锋: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艺术史。著有《春秋经传与传统史学》《东寻西找:吴冠中的思想与艺术》等专著六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何杨: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逻辑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

项目团队简介

陈声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论衡》集刊主编,《科学·经济·社会》杂志主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为基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专注于“名”与先秦诸子哲学的系统研究。2022年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特性、共性与自性——试论<公孙龙子·坚白论>的“性质”三义》一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3年第4期)全文转载。2018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实”的可经验性——<墨经>“实,荣也”句新解》一文,后收录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首届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李巍: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兰州大学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儒家古典学理事会秘书、老子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与项目相关的成果有《行为、语言及其正当性——先秦诸子“类”思想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3);《物的可指性——<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解》,《哲学研究》(2016);《<公孙龙子>:一个哲学样本的确立》,《哲学研究》(2021);《逻辑方法还是伦理实践:先秦儒墨“推类”思想辨析》,《文史哲》(2016);《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白马非马”再审视》,《逻辑学研究》(2018)等。

匡钊: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与项目相关的成果有《道家心论的隐喻维度——先秦哲学修辞与概念建构方式举隅》,《天津社会科学》(2023);《自我转化的隐喻——以<齐物论>“吾丧我”为线索》,《中州学刊》(2023);《心由德生——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其地位》,《中国哲学史》(2020);《“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社会科学文摘》(2019)等。

钟治国: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子学会理事。与项目相关的成果有《阳明学“万物一体之仁”说析论》,《中州学刊》(2022);《论河洛王门学者孟化鲤的一体、安分之学》,《现代哲学》(2021);《王阳明的格物说的演变》,《哲学与文化》(2021);《河洛王学的“万物一体之仁”说通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等。

王涵青: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与项目相关的成果有:《当代环境伦理脉络下主体核心价值抉择的反思——以程明道仁学为切入》,《道德与文明》(2019);《刘宗周的《论语》诠释方法》,《哲学与文化》(2020);《董仲舒学说中“人性向善”的意义,《光明日报》(2022);《从<大学>诠释的几个基本问题论刘宗周<大学>诠释方法之基础》,《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等。

田宝祥: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与项目相关的成果有《“天—理”“性—理”与“仁—理”——从<四书章句集注>看朱子理学的概念结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论儒墨关系的“互斥”与“相用”》,《中国图书评论》(2022);《<论语>之“仁”的三重透析》,《诸子学刊》(2019);《从“十论”到“墨辩”——先秦墨学的学术转向与思想史意义》,《中国哲学史》(2019)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