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哲学社会学院“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讲座——袁朝晖副教授分享学术写作与规范

发布时间:2025-05-13   字体大小T|T

2025年5月9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萃英学院携手举办的“聚英萃华”学术讲座在榆中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副教授袁朝晖作题为“学术研究规范与学术写作”的分享,讲座由萃英学院副院长王永仁主持。

讲座开场,袁朝晖以一个奇异故事引入,引导同学们思考学术写作与故事的差异,说明了学术写作对象的客观性和回归理性的必要性。他强调,学术写作绝非简单地堆砌结论,而是在严谨论证与严密逻辑的支撑下,逐步推演观点,彰显学术的逻辑与理性。

在深入探讨学术写作的奥秘时,袁朝晖从目标、行动与结果三大维度展开。他认为,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肯定与否定,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怀揣质疑精神,对既定结论不盲从,深入探讨其合理与局限之处,精准定位研究目标。以哲学理论研究为例,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才能为后续研究找准航向。在行动阶段,他要求同学们构建自洽逻辑体系,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写作。资料搜集方面,需秉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如同螺旋式上升,每一次探索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坚实一步。同时,他鼓励同学们放下对传统诗意表达的执念,以严谨逻辑为笔,精心雕琢研究成果。而在写作结果呈现上,袁朝晖强调要自信地回归思考,全面审视研究过程,确保目标达成、逻辑连贯,实现研究目标、行动与现有材料的完美融合,方能体现学术写作的成功。

讲座后半程,袁朝晖抛出“学术研究规范究竟是什么?”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他以拍电影为喻,生动区分记录与呈现的差异,让同学们形象地领悟到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创造,而非简单的复述。谈到备受瞩目的 AI 查重问题,他秉持辩证态度,认为 AI 是学术研究的得力助手,关键在于同学们如何巧妙驾驭,使其为学术创新增添助力,而非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

袁朝晖进一步认为,学术研究规范是可打破的下限,并非上限。我们可在规范框架内创造,突破规则但不抛弃规范,要在尊重底层逻辑基础上创新,避免学术循环。他以历史故事为依托,形象地说明打破规则并非随意而为,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严谨的逻辑和适宜的时机之上,强调创新绝非抛弃规范,而是在尊重学术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寻求突破,避免学术研究陷入循环往复的困境。

在资料整理与选择方面,袁朝晖分享了独到见解。他认为资料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研究者如何运用。他建议同学们多研读经典著作,汲取智慧精华,同时也不可忽视那些看似 “错误”的资料,通过对不同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提升认知深度。

此次讲座不仅有助于同学们精准把握学术写作的关键要素与实用技巧,以提升写作能力和成果质量,更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规范的真正价值,有效培养了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为未来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 孙依梵

文字 | 朱婷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