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综合能力,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于 4 月 10 日成功举办 “导师能力提升计划(二)”。本次活动以 “整合性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为核心,通过两场高质量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与实践赋能平台。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陈树强、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王英及 MSW 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研究生共同参与,围绕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整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从理论转型到实务创新
陈树强老师在 “整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 讲座中,系统梳理了社会工作从 “分割” 到 “整合” 的理论转型脉络与实务创新路径。他指出,早期社会工作受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运动影响,兼具整合与分割的双重特性,而 1915 年弗莱克斯纳演讲后,随着专业化进程推进,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逐渐分化,导致专业内部分裂、服务需求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局限。20 世纪 60 年代后,社会运动兴起及公众对干预效果的质疑,推动社会工作向整合转型 —— 美国通过将社会环境纳入服务考量、模糊传统方法界限,英国则开发系统或生态模型、发起激进社会工作运动,共同重构了 “人在情境中” 的实践框架。
陈树强老师强调,整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以通识教育和系统理论为基础,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一是秉持系统性视角,将个人、家庭等视为嵌入环境的互动系统,通过问题解决与有计划改变实现服务目标;二是注重多元角色担当,要求实践者兼具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政策倡导者等多重角色,灵活选择有效干预策略;三是融合批判性思维,在研究与实践结合中强化服务对象增权,坚守专业伦理与价值引领。
在实务操作层面,陈树强老师提出 “五步法” 框架:首先是系统识别,明确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与改变媒介系统的关系,精准定位干预方向;其次是对象分类,区分自愿、非自愿、不自愿及潜在服务对象,针对性制定转化策略;第三是理论适配,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等理论选择干预方法,确保服务科学有效;第四是行动建构,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行动联盟,凝聚治理合力;最后是效果评估,运用形成性评估(过程优化)与总结性评估(成效分析)双维度体系,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这一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框架,为社会工作者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
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解读与实践路径
邹学银老师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为题展开讲座,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入解读。邹秘书长指出,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城镇化与人口流动使社会结构发生变迁,重塑了基层治理的根基;人口结构分化导致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加大了矛盾调处的难度;互联网的普及带来数字技术冲击,改变了社会交往方式,对智慧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升级,倒逼基层服务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正从传统模式向统筹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 “五治融合” 模式转型。
面对这些挑战,邹学银老师提出了 “三维度推进” 的实践路径。在体制机制完善维度,要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市、县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并在乡镇(街道)探索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制度保障,加快《基层群众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明确权责清单和人员配备规范;赋能基层队伍,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干部的能力培训,建立长效减负机制。
在治理效能提升维度,要构建新兴领域党建体系,将新就业群体党员纳入街道社区管理,打造如 “快递小哥驿站” 等融合场景;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拓宽志愿服务、人民信访等公众参与渠道;利用科技赋能治理,借助大数据搭建基层治理智慧平台,提升矛盾预警与响应效率。在示范引领创新维度,要推广典型经验,挖掘像 “枫桥经验” 这样的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将调研与宣传相结合,通过深度调研把握治理规律,借助媒体矩阵营造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师生围绕 “整合实践中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专业定位”“MSW 研究生论文撰写技巧” 等问题踊跃提问。两位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从理论应用、政策衔接、实务操作等层面逐一解答,现场形成 “学思践悟” 的热烈氛围。
锚定育人使命,凝聚发展共识
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王英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活动聚焦 “学术前沿” 与 “国家需求” 双导向,为导师队伍提供了整合性社会工作的方法论创新与基层治理的政策实践指引,对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强调,全体师生需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动能,在学科建设中彰显 “问题意识”,在社会服务中践行 “专业担当”,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兰大力量。
此次 “导师能力提升计划(二)” 的举办,是学院落实研究生教育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系列培训,围绕 “新文科” 建设要求,构建 “理论教学 — 实践创新 — 社会服务” 三位一体的导师培养体系,助力培养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关怀的高层次人才。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