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哲学社会学院召开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论坛:共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大计

发布时间:2025-03-05   字体大小T|T

3 月 1 日,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论坛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行。出席论坛的有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刘能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农村社区工作专委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郭伟和教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暨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民政学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民族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焦若水教授,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院长陈声柏,MSW中心主任牛芳以及靳晓芳、连芙蓉、徐争、钟耀林等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李霞、魏茜、马树海、张文欣、康敏等来自四川、陕西、甘肃的行业导师代表。论坛由副院长王英主持。

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副院长王英教授向大家汇报了我院社会工作硕士点建设情况,回顾了社会学建系以来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历程,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剖析了学科建设现状。

专业领航,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治理需求。刘能教授回应了我院推进社会工作专博申报工作规划。他针对如何准备申报材料的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指导。刘能教授强调,要重视教师队伍发表成果的专业聚焦,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充分展现我院社会工作科研优势。同时,他立足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为我院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培养方向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凝练了学科特色。

筑牢申博根基:学术驱动与实践融合。郭伟和教授指出申博工作离不开坚实的学术基础,希望加强社会工作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准确理解专业定位,聚焦实践特色,关注西部社会转型中的个体适应问题,可以与民族学协力,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要服务于高质量基层社会治理,深度参与社区治理。他认为,学术训练要引导学生锻炼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能力,并掌握普遍性、地方性、身体性知识。

传授申博策略:课程体系与资源整合并重。尹忠海教授针对申报博士学位点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经验分享。他指出,博士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关键信息,需要认真梳理学科知识,构建博士学位目标课程体系,增强其整体性、逻辑性。尹忠海教授还提到,要重视在各级社会工作协会、学会任职的教师力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平台,增强学术声誉、提升学科影响力、完善申报材料、开展交流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申博工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锚定国家需求:学科培养与学生发展协同。张曙教授指出,社会工作学科培养目标应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并能积极回应学校发展需求。她介绍了江苏省部分高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优势,分享了南理工就业数据,并特别强调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要着重关注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张曙教授呼吁教师更多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专门辅导、谈心谈话、链接资源等方式提升就业层次、就业率,以学生个体发展助推社会工作学科长远发展。

聚焦边疆需求:民族社会工作创新与人才培养。焦若水教授介绍了民族社会学研究所设置的社会工作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对学科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焦若水教授从创新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层面指出,可以学习新疆经验,培养服务边疆社会工作人才。同时,他强调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的合作联系,促使社会工作专业跳出传统学术框架,更好把握前沿的社会动态和政策导向,从而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创新育人模式:辅导员专业化与学生能力提升。兰州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徐争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我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做法。她提到,社会工作学生具有较好的调查研究、建立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适合选聘为兼职辅导员、学生助理,参与到学校奖励资助工作中。学生通过承担学生工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此外,学校还支持专职辅导员报考社工师,以社会工作方法赋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前瞻布局,社会工作教育与博士培养的协同发展。牛芳副教授聚焦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她提到,未来社会工作博士培养方向凝练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专门研究。牛芳副教授表示,她将与系里所有教师一同努力,对照申报博士点的要求,进行改进和提升,期望更加扎实地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科研能力。

深度参与:社会工作研究与政策咨询的高质量推进。行业导师马树海以学术机构工作者的视角,从发展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及高质量参与政策咨询的维度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必须学习社工部会议精神,关注新经济组织党建、新就业群体权益、信访工作法治化。同时,马树海理事长提出,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循证研究、政策分析、文字表达、思考发问、文献检索五个能力。

拓展社会服务:政务服务与社会工作研究的结合。成都府城社区书记李霞结合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经验,从拓展社会工作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分享。她指出,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关键桥梁,每日处理大量的群众诉求,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数据,能够为社会工作学科提供宝贵实证基础。李霞强调,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从此着手,关注到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利用专业方法高效科学地安抚民众心理,回应基层需求。

优化实习效能:实务选择与沟通联系的强化。行业导师魏茜围绕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效能提出建议。首先,实务选择需要考虑地域资源特色、承接项目实际和学生能力兴趣,尽可能贴合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激发学生主动性。其次,要加强行业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打破信息壁垒。此外,魏茜还提出可以共同申报课题、开办活动,创造更多实践空间,共享服务资源与活动资金。

提升专业认同:校社合作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兰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康敏针对提升专业认同感,减少社会工作者流失率提出建议。她提到,仅通过理论输入,学生缺乏对助人实践的深入理解。康敏副会长建议在社区方法课中引入校社合作,共同研发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的模块化课程,让抽象的社区工作具体化,让学生看到服务对象改变、专业方法生效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意愿。

陈声柏院长总结道,学校、学院一贯重视社会工作与专业博士学位的申报。本次论坛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传经送宝、积极建言献策,围绕社会工作的教学、科研、实践展开了充分研讨。陈院长对各位专家学者关心关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未来我院社会工作学科将继续服务大局、服务社会。

      图文:李心妤、张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