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综合能力,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于 3月1日-3日成功举办了“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导师能力提升计划的首场活动开展了四个主题的讲座。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梅中磊、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院长陈声柏、副院长王英、MSW中心主任牛芳、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和MSW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围绕学科建设、导学关系优化、实践教学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探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启动仪式上,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梅中磊主任发表了开幕致辞。他着重强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以及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极为关键的使命。梅主任指出,近年来,学院在导学关系构建方面积极采取行动,然而,当前导师的指导能力与学科发展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鉴于此,他明确表示,必须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全方位提升导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准,从而为学科的突破性发展与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注入全新动力。随后,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邀请多位教授分享见解,为导师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
梅中磊主任致辞
专业方向锚定: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治理需求: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刘能教授在题为《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回应》的报告中,他基于对 138 家 MSW 授权点的调研分析,精准指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呈现出 “服务国家战略” 与 “回应治理需求” 两大显著趋势。刘教授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备本土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他呼吁导师队伍要紧跟学科前沿,强化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交叉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具预见性的智力支持。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刘教授指出,社会工作专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应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中,如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创新等。通过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和智力保障。在回应治理需求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应关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专业方法和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刘教授还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能力。通过国际化课程设置、境外交流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本土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升专业能力。此外,刘教授指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跨学科的支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术水平,还可以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刘能教授
实践转型领航:突破传统范式,构建新能力框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理论专委会、农村社区工作专委会、司法社会工作专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主任、郭伟和教授以《实践导向的转型社会工作》为主题展开分享,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社会工作在转型期的使命与路径。他指出,当代社会工作需突破传统实践研究范式,构建“具身实践与反思辩证”相结合的新能力框架。具身实践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服务对象的处境,而反思辩证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这种新能力框架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郭教授强调,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技能。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他特别指出,社会工作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转型实践,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为社会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郭教授提出,社会工作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经验描述转向价值引领。通过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和工作理念,从而实现从“经验描述”到“价值引领”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郭伟和教授
案例教学精研: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策略: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聚焦《社会工作教师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展开分享。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案例撰写、课堂互动、实践反思等环节的优化策略,强调教师需强化危机意识,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张教授特别指出,案例教学应关注“关系建立策略”“专业方法可推广性”等实践研究问题,助力学生提升决策力与行动力。张教授强调,案例撰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精心设计案例,确保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通过精选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指出,案例的选取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使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互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张教授建议,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教师应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反思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教授强调,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她指出,实践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张曙教授
知识生产新径:以读书报告驱动协同育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反贫困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暨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民政学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分享了《作为知识生产方式的读书报告》的经验。他以“读书报告会”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尹教授介绍,其团队通过17年的探索,形成了“以阅立德、以阅促能”的特色模式,成功孵化出多项科研成果与思政精品课程。他建议,导师需以“内驱力激发”为核心,通过田野调查、实务场景衔接等途径,推动学术范式向实践效能转化。尹教授强调,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的塑造。通过精心挑选的书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汲取道德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为他们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尹教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深化理解,提升表达和思辨能力。这种以阅促能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尹教授指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教育的关键。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田野调查和实务场景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强调,导师应以“内驱力激发”为核心,通过田野调查、实务场景衔接等途径,推动学术范式向实践效能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推动了学术创新和社会进步。
尹忠海教授
本次培训会立足问题导向,为导师队伍提供了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本次培训会紧密围绕问题导向,深入挖掘教学实践中的痛点与难点,为导师队伍提供了丰富多元且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会导师们在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后,深受启发,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他们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导师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借鉴专家们提出的宝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学术指导方式。一方面,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前沿的学术理论融入到实际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会后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导师们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交流与学习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探索出一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文:李娜、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