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哲学社会学院举办“发现社区”第三十八讲——“中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基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视角”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22   字体大小T|T

11月14日晚,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发现社区”系列专题讲座迎来了第38讲。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郇建立教授担任主讲人,主讲题目为《中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基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视角》。讲座同时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周舒老师作为与谈人,讲座由张庆宁老师主持。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医务社工、专家学者参与。

讲座首先由郇建立副教授带来主题报告,他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为题,深入分析了我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郇教授指出,尽管我国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然而,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保障以及生命教育普及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郇教授在讲座中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1、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上仍存在分歧,例如“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两个概念的使用尚不统一。他认为,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临终关怀”更能凸显生命、死亡和伦理等深层次问题,而“安宁疗护”则更偏向于医学治疗手段。

2、跨学科团队协作: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需要与医疗、护理、心理学等多学科进行协作,共同为临终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往往面临着与医务人员沟通协作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边界,加强专业自信,并提升专业技巧。

3、生前预嘱推广: 生前预嘱是保障临终患者尊严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推广。郇教授建议,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参与生前预嘱的推广工作,帮助人们了解生前预嘱的意义和作用,并鼓励其在清醒时选择临终前的治疗方式。

4、生命教育普及: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生命教育的普及。郇教授呼吁,社会应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

周舒老师以自身在美国和武汉的医务社会工作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儿童肿瘤患儿家长分享会和哀伤辅导小组的案例,探讨了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困境和挑战、医务社工在跨学科团队中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

在互动环节,参会者积极提问,就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生前预嘱、生命教育、安宁疗护与临终关怀的区别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郇建立教授和周舒老师分别从社会学、人类学和医务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解答,并与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参会者中一位来自台湾的参会者分享了台湾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经验及相关资料。

本次讲座不仅促进了医务社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医务社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讲座中分享的丰富案例和观点碰撞,为医务社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资源,将有助于为更多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缓解他们的身心痛苦,提升生命质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