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ichael Longenecker副教授作题为“个人同一性、宇宙思考者和后世”(Personal Identity, the Cosmic Thinker, and the Afterlife)的学术讲座。讲座由Berman Chan副教授主持,学院王涵青教授、陈丽教授、青年研究员Mark Cabural、成静副教授、张睿明副教授、吴雪梅博士等老师在内的三十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Longenecker首先概述了个人同一性的传统理解,即通过生物论和心理论视角来探讨数的同一性和质的同一性。生物论认为个体的同一性依赖于是否为同一生物机体,而心理论则强调心理连续性。
通过远程传输(Teletransportation)这一思想实验,Longenecker对生物论的支持理由提出质疑。他认为,严格意义上讲(strictly speaking),只有宇宙具备质量,因而主张“宇宙质量假设”(Cosmic-Mass)。为此,Longenecker批驳了多层次质量假设(Multi-Mass)、人体质量假设(Person-Mass)和原子质量假设(Atom-Mass)。多层次质量假设无法解释质量消失的问题;人体质量假设则缺乏清晰边界,具有任意性;而原子质量假设难以应对“黏性世界”(gunky world)的反驳。相比之下,宇宙质量假设认为,只有宇宙整体具备质量,该假设的优势在于,它既解决了随意性和黏性问题,也解释了为何质量可在局部表现出整体属性。
在此基础上,Longenecker结合物理主义的主张提出“宇宙意识假设”(Cosmic-Consciousness),认为严格意义上讲(strictly speaking),只有宇宙具备意识。他反驳了“身份是一种内在关系”的观点,强调个人同一性应视作一种由社会规约等因素决定的外在关系。随后,他将这一假设应用于“后世”问题的探讨,并支持Hick的观点:由于人是纯物理存在,上帝可以通过创造完美的身体复制品实现个体的复活。
Longenecker的报告逻辑严密、视角新颖,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围绕远程传输实验和物理主义内涵等问题与Longenecker展开交流。他对同学们的一系列新构想作出了肯定,并澄清他所说的物理主义观点需要同那种受到“意识难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攻击的物理主义观点相区别。
此外,他认同Mark提出的意见,认为多层次质量假设中的质量包含关系需要被进一步阐明,但区分严格意义上的(strict)重量和实际意义上的(practical)重量仍然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并回应了Mark关于宇宙意识视角下个人与上帝奖惩关系的问题。陈丽就宇宙意识视角下三位一体(Trinity)、以及“我在思考”这类陈述的解释提出问题,Longenecker指出三位一体本质上仍是神秘现象,而“我在思考”应理解为宇宙在特定区域内的思考行为。成静就复活(Resurrection)与复苏(Resuscitation)的区别、以及物质主义(materialism)与物理主义(physicalism)的不同进行了提问。Longenecker解释道,不同理论对复活的理解存在差异,在他的理论中,复活只涉及身体而非精神层面;他接着指出“物质主义”是较早的术语,而“物理主义”涵盖更广,包括所有物理学研究的实体,并不仅限于物质。
图文:王跃淙、顾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