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一场以“MSW社会服务案例生产及参赛经验分享”为主题的讲座在兰州大学精彩开讲。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任敏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探讨,讲座由MSW导师、学生处副处长徐争副教授主持。
首先,任敏教授对社会工作案例大赛的核心环节进行了深入讲解,涵盖服务实践、文本撰写以及 PPT 演讲等方面。她着重强调,社会工作案例的实践实质上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进程,涉及从需求发现到服务设计、实施,再到问题改进、创新凸显,最终形成专业服务模式。
在案例分享环节,任敏教授详尽介绍了 “桑格” 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项目。该项目借助社工陪伴训练与社群互动,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对象的正面情绪、控制感以及社会支持。项目的设计原理基于复合干预体系,组织设计分为社员 — 导员 — 督导三级体系,构建起一个相互支持的成长网络。任敏教授指出,此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自驱动性,不依赖外部资源,而是通过内部资源满足被助者与助人者的需求。
第二个案例是基于需求耦合的高校青老互助服务模式。该项目通过需求耦合理念,将退休老人与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相结合,实现相互治愈。任敏教授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其次,任敏教授总结了社会工作案例生产中的两大关键点:其一,资源限制是专业服务创新的契机;其二,服务应体现创新、突破资源限制的专业设计。在参赛程序方面,任敏教授分享了写作、报名、提交等关键步骤,并着重强调了前置准备以及以终为始的准备方式。她提到,案例大赛不仅是对案例的展示,更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一次检验。
最后,在学生提问环节,任敏耐心地解答了多个问题,包括如何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项目成员激励以及如何评估组员的胜任力等。她强调,社会工作是不断发展的,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专业性解决社会问题,让社会看到社会工作的价值。在谈及专业性时指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取决于是否有创新的做法,能否通过群体方式和机制设置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有知识贡献和模式贡献。对于项目成员激励问题,并提出可以采用专业激励和人际激励来增强成员的动力。在评估组员的胜任力时,任敏教授鼓励大家,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要告诉他们 “我和你是一起的”。
此次讲座不仅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师生提供了珍贵的社会服务案例生产和参赛经验,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带来了实践与创新的灵感。
撰稿人:管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