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组建的农业伦理跨学科团队在城关校区开展第五期“农业伦理”工作坊,围绕农业科技伦理治理项目学习研讨。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张言亮教授、王涵青教授、方锡良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顾宪红研究员、甘肃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王明寿副主任、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储岳峰教授、生态学院万东石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妤如副教授、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张金林教授、杨惠敏教授、王虎成教授、唐增副教授、胥刚高级工程师、李万宏副教授、俞敏华副教授、臧飞副教授、赵安博士等二十余位师生参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现代化过程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伴随诸多不可预测的影响,农业科技伦理治理问题迫在眉睫。本次会议围绕该主题分两部分开展,各部分由三位专家学者主讲,其他成员与谈。
何妤如以“渔业伦理与渔业治理”为题,从传统渔业转向的背景介绍入手,提出传统渔业重点关注制度和法律影响,无法治疗充满不确定性的渔业“现代病”,从而引出发展渔业伦理为改善现行制度积聚道德能量的观点,强调从理念到实践的伦理化过程。她讲到区分空间导向型和工具导向型的进路建构渔业伦理学体系,围绕“为己利他”的核心思想,点明我国渔业伦理发展应建立在人类为中心的价值主体之上,结合“可持续渔业发展”,立足丰富的文化传统道德资源,以传统涉渔规范体系位基础,通过与现代“三渔”问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渔业伦理发展路径。
张言亮以“农业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为题,自源头提出建立农业伦理的四条基本原则框架,即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增进福祉、公众参与。他讲述了选择这四条基本原则的理由,这四条原则的理论来源以及这四条原则的重要性。
方锡良从“农业科技伦理治理的一般要求”出发,提出伦理挑战和法律规制协调,强调负责任的科技应用,落实主体责任和对位程序前置的伦理要求,提出农业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建设方案,加强科技与产业、政府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农业伦理治理。
杨惠敏就“种植业科技伦理治理”主题深入讨论其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提倡尊重土地禀赋和作物自然特性,优化品种、种植模式、土地、灌溉等多方技术,从而支持推广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种植业发展。
胥刚着眼“养殖业科技伦理治理”,针对养殖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从家畜“五大自由”原则出发,提出集约化养殖、抗生素使用、饲料添加剂使用、养殖环境治理和农业科技运用的伦理要求,强调透明公开的研究机制。
臧飞以“林草科技伦理治理”为主题详细探讨相关问题,从背景和应用现状出发抽丝剥茧,提出科技对生态平衡的潜在威胁,倡导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对原住民和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尊重,整理目前面临的伦理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强调在实施现代技术手段之前,应高度重视其伦理问题,并制定相关风险防护方案。
诸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就上述不同主题进行激烈讨论,观点交锋尖锐,剖析研探深入,会议紧紧围绕农业科技伦理治理指引标准,涉及技术和伦理的关联矛盾,地方治理,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和科普的宣传等诸多问题。
随着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与磋商,兰州大学农业伦理团队在农业科技伦理治理指引的探讨上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展。
文:刘今
图:刘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