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至18日,第二届“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概念与推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概念与推理研究”阶段性工作汇报会议。来自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吴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文方教授、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王文方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筹办过程,代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感谢了会议的其他主办单位。鞠实儿介绍了中山大学逻辑学基地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基地的发展情况,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阐述了当前关于概念与推理的国内外研究态势。陈声柏代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欢迎各位学者的到来,介绍了兰州大学哲学尤其是逻辑学科的发展情况。
本次研讨会进行了7组一共16场报告,内容涉及“逻辑多元主义”“想象与条件句推理”“语境与语用推理”“汉语中的推理与评价”“数学中的推理与评价”“实践推理与规范性”“元哲学与元逻辑问题”等多个主题。
第一组报告由山东大学张仑博士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刘虎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哲学逻辑的演进与趋势”的报告。在回顾了哲学逻辑的发展历程之后,刘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回应了当前逻辑学研究在哲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哲学逻辑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文方教授作了题为“A Careful Inspection on Priest’s Recent View of Nothing”的报告。王文方回顾了Priest关于“虚无”的形上学观点及其形式刻画,认为Priest的虚无理论存在着三大缺陷,并且其哲学预设也是不令人信服的。
第二组报告由山东大学苏庆辉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陈龙博士作了题为“Truth Meets Vagueness—Accessing an Unifying Solution to the Semantic and the Soritical Paradoxes”的报告。陈龙考察了Bruni和Rossi针对语义悖论与连锁悖论的统一解悖方案,认为他们对高阶模糊性的分析是误导性的,因而其统一解悖方案远未成功。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益副教授作了题为“Natural Kinds, Vagueness and Ignorance”的报告。与传统观点不同,陈明益论证了自然类同样存在着模糊性,并且这一点指示了模糊性的实质是一种无知。
第三组报告由中山大学黄敏瑶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珠海)哲学系萧浩健博士作了题为“The Endpoint View without Pretense”的报告。萧浩健讨论了关于绝对形容词的端点观点,为Klecha的基于最优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良版本,并论证了它优于Dinges的基于假装理论,而后者更适于解释关于知识赋予的松散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郭佳宏教授及其博士生宁梦芹作了题为“动态知识-信念-意图逻辑DEKBIL及其医疗认知AI应用”的报告。他们将动态认知逻辑与BDI逻辑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加全面表征智能主体信息态度和动机态度的新逻辑,给出了其语言、模型和语义,并针对医疗认知康复场景进行建模表征。
第四组报告由浙江大学熊明辉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荣立武副教授作了题为“从语用入侵看Grice循环”的报告。荣立武认为,语用入侵模糊了言说意义的所言和所含之间的界限并导致了Grice循环,而Capone通过经典会话蕴涵理论来解释语用入侵现象将在面对直接表达意图的言说时遭遇失败,这揭示了会话蕴涵的理论局限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苏庆辉教授作了题为“论何莫邪论古汉语条件句”的报告。苏庆辉考察了何莫邪《古汉语语法四论》一书中关于古汉语条件句的四组看法,细致分析了其得失,认为将西方条件句理论直接应用到汉语分析中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自己的以语法为优先的方法论去研究汉语条件句。
第五组报告由上海大学刘小涛教授主持。东吴大学哲学系刘吉宴博士作了题为“心理学的条件句推理主义会遇到的难题”的报告。刘吉宴针对心理学的条件句推理主义提出了三个反驳,认为其不能为复合条件句提供令人满意的解读,也不能恰当解释条件句为真的机率,而且没有解释为何我们会接受肯定前件律等关于条件句的推理规则。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孙志强博士作了“现代逻辑、中国逻辑与易学:跨学科视角下的文本释读与理论建构”的报告。孙志强以《老子》为例展示了现代逻辑方法在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中逻史研究的回顾说明“理论诠释型研究”与“语料建构型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形态及其特征,并尝试将易卦符号系统与现代逻辑进行对照分析。中山大学(珠海)国际翻译学院黄敏瑶副教授作了题为“Thick names”的报告。黄敏瑶考察了有关品牌名称的案例,发现这些案例的元语义性质融合了摹状词与因果链这两大指称理论的因素,并阐述了其指称固定机制。
第六组报告由武汉理工大学陈明益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哲学系刘小涛教授作了题为“理智理性与非理智理性”的报告。刘小涛讨论了动物是否有理性能力的问题,他提出,我们可以引入“非理智理性”的概念来描述动物的理性行为,从而区分理智理性和非理智理性,并结合既有经验研究成果来考察这个概念工具是否合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仑博士作了题为“消解实践不确定性:一种行动理性进路”的报告。张仑针对实践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给出了详细的分析,以指出这样的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一般性的道德理论。另一方面,张仑论证了我们并非无法消除这样的不确定性,并且“做什么”的问题并不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七组报告由山东大学荣立武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吴童立教授作了题为“随附性与规范解释”的报告。吴童立认为,当前对随附性问题的三种主要回应都存在各自的困难。他的主张是,不存在独立于规范解释的规范事实,非规范事实由于进入了规范解释而成为规范事实的要素,随附性现象所体现出来的规范事实与非规范事实的不对称关系是由于规范解释所内含的一种律则性要求。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陈佳博士作了题为“秩函数的聚合”。秩理论是刻画主体信念状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形式理论。陈佳讨论了如何将一组个人秩函数聚合为群体秩函数的问题,并得到了一种不可能性定理。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伟伟副教授作了题为“语境切换时间敏感性与论辩的防操纵性”的报告。陈伟伟引入信念修正理论来对群体决策过程中语境切换过程进行建模,并评估其在保持一致性方面的有效性,还考察了群体观点在不受修正和聚合顺序影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致且合理地更新。
会议闭幕式由兰州大学陈佳博士主持,山东大学孙新博士作了项目财务汇报,浙江大学熊明辉教授、山东大学吴童立教授和兰州大学陈声柏教授致闭幕辞。熊明辉说,本次会议具有充裕的报告和讨论时间,参会学者遍布两岸三地,是一场纯粹且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吴童立对会议精心、细致的筹办和组织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陈声柏再次感谢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到来,并希望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能够继续与各兄弟院校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