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于2021年启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坚持以要素创新推动基层治理创新,采用“高校+基地+党政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形式,建设高水平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转化地,提供技术、人才、传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截至目前已面向广州、厦门、浙江、深圳、成都、兰州等地授牌了一批实践基地。
为不断深化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新型社会智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8月19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王英教授、张弛博士一行前往成都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成果转化洽谈。青羊区少城街道、新民智库、焕然社工负责人、特邀代表参加座谈交流。
强化要素供给 撬动深度融合
如何激活高校的创新因子,把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新民智库、焕然社工率先按下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快车键,依托高校人才富集、研究平台高端、研究方式多样的资源优势,通过借力借智、借梯攀高,打造“基地+智库”,搭建共建创新平台,抓平台、抓人才、抓项目,积极为成都、西部乃至全国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增添创新动力,点燃高效能治理新引擎。
19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新民智库、焕然社工围绕建设运营“基层治理领域智库”主题,从智库定位、发展目标、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陈声柏院长表示,要用好兰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校级实践基地(目前仅有成都获批)这块金字招牌,以学生为纽带,扎根基层一线,坚持“问题项目化、项目研究化”思路,组织国内外学术资源等要素供给支持,从项目设计、过程执行、经验总结、案例撰写、媒体传播、成果出版等全方位赋能。王英教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2024年度智库科研任务、社会服务任务和学生人才培养任务,进一步完善智库内部人才管理、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流程体系,提高智库运行效能。张弛博士认为,要突出基层治理细分领域,综合考虑现有人才队伍专业方向、基层需求等因素,实现学校—智库—基层双向奔赴。
新民智库、焕然社工有关负责人均表示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秉持自下而上的校社合作方式,要聚焦解决基层治理研究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痛点和难点,满足基层一线治理理念、方式、路径等方面变革创新的需求诉求,助力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落地实施 提升智库贡献度
20日上午,双方进一步探讨了共建智库细节,指出要切实履行好三项职能,一是充分发挥实践基地桥梁作用,建设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生态圈”。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组织优势,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和学术资源,搭建服务西部乃至全国的基层治理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智库开放共享共创的运行机制,广泛汇聚各方资源,有效促进创新要素聚集、融合和贯通,力争成为基层治理的成果转化基地、引领阵地和影响力高地。二是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智库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兰州大学双一流高校思想库、平台库、人才库的优势,开展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与智力支撑。积极开展党的社会工作政策宣传解读,主动发布正面声音,通过专家文章、高端研讨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政策解读。办好“党的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交流”、“行业协会商会贡献度评价”等品牌活动。三是充分履行实践基地的服务职能,积极探索政校社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基地合作内容和机制,提升高校服务基层治理的精准度、有效度,确保基地“有名有实”,减少无用功、花架子。
双方议定,2024年度将在院落治理、行业协会商会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项研究,出版系列成果并举办发布会;在问题识别、路径谋划、案例撰写等方面筹办系列工作坊训练营;紧贴基层一线开展系列决策咨询报告,优化选题、撰写、审核、报送渠道体系,提高成果显示度。
开展“校地合作”“校社合作”,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在两天的对接座谈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在加快基层治理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人才培养和成果传播等方面落实合作项目主体责任,携手育人、汇聚四方英才,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合力推动智库建设,为新时代党的社会工作集智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