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副院长洪岩璧教授做客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群学”系列第24期,在榆中校区天山堂A212室,作题为“不确定性于临床药物试验中的信任建构”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王英教授主持,刘宏涛副教授作与谈人。
洪岩璧从药物临床试验切入,通过论述“新药为什么这么贵?”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即不确定性于临床药物试验中的信任建构。首先对西方临床试验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脉络的梳理,将其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960年以前是无管理的状态;发展到80年代在这个阶段中逐步规范化、法制化;最终在90年代之后临床试验迎来了规则统一化并且全球化的转变。这是一个由混乱到规范的转变过程,也是临床试验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一个过程。相较于西方,我国的临床药物试验起步较晚,当下面临的主要情况是临床试验快速增长,并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随后,洪岩璧谈到了本次讲座所聚焦的研究问题:不同类型受试者为何决定参与药物试验,信任如何发挥作用?受试者如何决定参与药物试验?初步信任如何建立?试验过程中,信任发生什么变化?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如何抵御风险?
基于此,洪岩璧从信任与不确定性风险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药物试验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发生改变的,信任关系又会导向什么样的风险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受试者参与试验的决定主要源于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在具体试验流程中,信任关系也会不断发生改变,在签订知情同意书的阶段,信任关系的建立主要基于知识与契约威慑,随着试验逐步走入正轨,健康受试者逐渐建立起过程信任关系,患者受试者则主要依赖情感信任关系完成试验,医护人员对受试者的态度以试探型信任关系为主。在进入试验阶段,盲目的人际信任关系将使受试者完全暴露在试验风险之下,而系统信任程度较高的受试者会对试验风险进行自主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险影响。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受试者主要采取的是风险预防策略,对患者受试者而言,他们选择了风险自留,参与试验是他们在风险衡量后做出的决定。医护人员则是在整体上控制和把握试验风险。
最后,洪岩璧对本次研究进行理论反思和现实意义的探究,理论反思方面,交往双方的信任模式会根据互动程度不断改变,而药物试验作为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是分析信任变化模式的绝佳场域,既往医患信任研究大多数将门诊与住院病人的医患信任做出了明确场景区分,缺乏对信任模式转换的具体分析;在不同的信任模式下,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会自主选择风险应对策略,而非完全被动接受信任导致的风险;信任并非盲目的,而是有选择性的。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在内心微观世界层面,已有临床试验研究集中于药物试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医护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受试者内心微观世界的关注度不够,受试者作为试验的主要参与者,分析其参与试验的原因,找到不同信任关系建立的方式有其必要性;在理解前提下的系统信任方面,受试者依靠盲目的人际信任参与试验可能导致更大程度的风险,受试者应当在理解的前提下,建立起系统信任,从而科学选择是否参与试验与参与试验的类型,这有利于降低试验风险。
刘宏涛评议道,通过临床药物试验,引出战争、学术研究、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探索,深度阐述了试验代价在其他领域所产生的议题,并就其中的信任关系展开讨论,阐述了理想的信任关系如何建立的见解。王英就社区环境下信任关系建立的问题同洪岩璧展开讨论。与会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了有关本次主题的讨论,讲座圆满结束。
文图: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