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林乐昌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45期

发布时间:2023-11-30   字体大小T|T

2023年11月27日,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和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陕西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林乐昌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第45期讲座,于兰州大学秦岭堂A112作题为“张载哲学二议题:理论纲领·太虚即气”的讲座。讲座由王涵青教授主持、李晓春教授为回应人。

讲座伊始,林乐昌首先确定了本场讲座的性质——研究性。林乐昌提出了张载在宋明理学中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而其研究的两大难点正是本次讲座的主题:张载哲学的理论纲领、如何理解“太虚即气”

其次,林乐昌通过剖析张载哲学体系的构建——在形上层面有着宇宙论与心性论,在形下层面有着教育、政治哲学与工夫论,由大到小,由面到点,将研究视线逐步聚焦于本次讲座主题“张载哲学理论纲领”,并且简明扼要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载的哲学理论纲领,即是《正蒙?太和》从“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提炼出的四个核心概念——“天”“道”“心”“性”,这四句话被林乐昌概括为“太和四句”。林乐昌从对张载佚着《礼记说》辑本的考证,指出“《太和》四句”是对《中庸》首章前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解说,且张载将作为《中庸》纲领的“性”“道”“教”概念位置改变为“道”“心”“性”此自上而下的顺序。从文献考据与内容诠释两个角度,林乐昌对“太和四句”作为张载哲学理论纲领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确证。

紧接着,林乐昌分别从字义训诂、概念的互证互释、思想诠释几个渐进的层次,对“太虚即气”这高度凝练的一句话进行了别样的阐述。从字义训诂出发,依据《说文解字》等训诂学文献,林乐昌着重考察了“即”字由本义向口语方向的转变,以及“即”字在哲学方向上的转变。结合古汉语句法与哲学语义的使用,将张载文本与哲学整体思想融会贯通,得出结论:“即”字并非简单的“就是”,而意谓着一种靠近、一种整合,“太虚即气”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太虚就是气”,而是“太虚对气加以整合”,且此整合必须透过“感”才得以完成。接着透过概念的互证互释,林乐昌分别解析了“即”与“感”、“即”与“合”、“感”与“合”三组概念,强调感与合的异质性。在这个角度上理解,才能够明白张载哲学语境中的太虚与气事实上是相异质的,虚气关系不是“即是”,而是有上下之别的体用关系。最后,林乐昌结合张载哲学的理论纲领与“太虚即气”这一核心观点,为我们描绘出了张载哲学“一本、两层、三合”的宇宙论哲学模式,并再次强调,如果把“太虚即气”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进而把张载哲学鉴定为气本论,这实际上限制了对于张载哲学意义的认识,也低估了张载对于理学的巨大贡献。

讲座末尾,王涵青总结本次讲座的要点,李晓春针对“太虚即气” 这一命题在语法更迭过程中产生的误解提出问题提出回应,林乐昌亦接续提到“太虚即气”的表述结构实际上也即是虚词的语法作用,或说虚词的动词化,是语言变更的自然现象。且着重强调张载理论纲领的价值意义在于相别于后人的阐释,他对《中庸》的理解在理学体系中发挥着“形而中学”的作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在现实中的方向确定且实施有度,遵循了孔学为本的“中正”之道。随后同学们根据个人对张载心性说的阅读提出了疑问,林乐昌与在场同学交流互动,着重探讨了对于“太虚即气”的不同角度的诠释,并对“太虚”与“气”的体用关系和本然状态等问题进行了回应,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唐宇航、魏聿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