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甘肃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决定》(甘委〔2023〕95号),表彰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我院共有7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与往年相比,学院在获奖数量和质量上再创新高,充分反映了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支持激励学院教师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切实发挥高水平科研对教育发展的驱动作用,全力推进学院“双一流”建设。
成果名称 |
获奖形式 |
成果作者 |
获奖等级 |
身、物与自然——以王一庵的格物与诚意工夫为论 |
论文 |
王涵青 |
一等奖 |
从本然一多到应然一多——邵康节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辩护 |
论文 |
张美宏 |
二等奖 |
抽象主义集合论(上卷):从布劳斯到斯塔德 |
著作 |
薄谋 |
二等奖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perceived employability,academic engagement and stress among students in China(中国高等教育学生就业能力感知、学业投入与压力的关系) |
论文 |
马崟 |
二等奖 |
《春秋》“借事明义”说辨析:《公羊传》的传统与宋代理学的新诠 |
论文 |
王沁凌 |
三等奖 |
城镇化过程中西北农民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与家庭策略研究 |
研究报告 |
刘宏涛 |
三等奖 |
社会转型中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
论文 |
连芙蓉 |
三等奖 |
成果简介:
王涵青教授“身、物与自然——以王一庵的格物与诚意工夫为论” 围绕明儒王一庵的“诚意”与“格物”范畴,以“方法论意识”为文本研究基础,探讨理学家如何通过工夫意义上的“自然”思想诠释,建构新的义理间架。
张美宏教授“从本然一多到应然一多——邵康节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辩护” 认为邵康节之所以会重视“一多关系”,主要是由其重建儒家价值观的哲学趣味所致,因为对前者的有序展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后者在理论层面的辨析与确证。
薄谋副教授“抽象主义集合论(上卷):从布劳斯到斯塔德” 从数学实在论和数学唯名论角度解读集合,关注集合的存在问题、真理问题,以及如何认识集合的问题。
马崟研究员“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perceived employability,academic engagement and stress among students in China”(中国高等教育学生就业能力感知、学业投入与压力的关系)纳入了感知的劳动力市场条件进入结构方程建模,证明了该条件是评估自我就业能力感知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
王沁凌副教授“《春秋‘借事明义’说辨析:《公羊传》的传统与宋代理学的新诠” 提出“借事明义”是《春秋公羊传》诠释《春秋》经文、申发“微言大义”的基本方法,经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推阐条例、依传疏解,而成为贯通《公羊》学“三科九旨”与《春秋》经文的无形脉络。
刘宏涛副教授“城镇化过程中西北农民夫妻关系、代际关系与家庭策略研究” 集中刻画了市场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家庭关系与家庭策略发生的变化,在逐步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家庭在实质上成为了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个微型企业、微型单位。
连芙蓉副教授“社会转型中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通过在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从宏观经济、人口、文化价值结构等多因素,分析当代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上一篇:从中国哲学视角切入古典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