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下午三点,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萃英学院和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邀请,台湾辅仁大学陈福滨教授做客知行讲堂“爱智”系列学术讲座第四十三期第一讲,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秦岭堂A204,作题为“《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彭战果教授主持,王涵青副教授等学院师生参会。
陈福滨教授首先说明《易经》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然后介绍了对于《易经》研究的不同路径——主要是象数派和易理派。陈教授介绍了从古至今对于《易经》进行注解的不同学者,并指出每一个人在历史中研究周易都会有自己的解析,会有相同和不同,但其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诠释,经典经历新的诠释以后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并带来更多新的诠释。由此,陈福滨教授通过《易经》诠释的发展告诉我们,各个阶段我们的读书感悟都是不同的,应当将经典活化到我们生命世界当中,使其有意义,经典的可诠释性具有的创新意义具有可辩证性这种辩证性质才能够使大家得到对于经典诠释的共同认同的部分,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将思想传承分解重建,并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实现进一步地创新与突破。
接着,陈福滨教授从“易”的概念、《易经》哲学的精神以及《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三个面向进行了主要的分享。陈教授提到“易”有三个解释——“简易”“变易”以及“不易”,并分别基于《易经》的文本本身进行了具体说明。
陈福滨教授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讲述的《易经》的哲学精神。他认为《易经》哲学本天道以立人极,以天道生生善德为人性原善之形上根源,他讲《易经》的哲学精神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主体意识。作《易》者于经历自我之心灵返观自照的丰富体悟后,接引吾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于天人一本之体验中,使人意识到自我生命中的主体意识,说明君子之德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治理经论”“果行育德”。第二,忧患意识。在人对天道所拥有之神圣感中,激发出面对不同际遇处境下的忧患意识,以回应、对治错综纷杂的世事之变,指出人之主体生命所体认之价值及其所认知到的客观世界之应有的秩序,陈教授结合当今的时代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指出,国家发展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高等教育也要有忧患意识,分析了广设大学的弊益。第三,革新意识。对《易经》而言,处于变易日新之际,如何因时处变,顺道以治变,革新意识正所以顺天应人,持中用权以应时变者也。陈教授指出,就革新而言应当是当革则革,不当革则不革,“水火相息,两不相容”,因而“交互变革”,人生有很多关键的时间点上需要进行变革,变革最重要的是要有诚心。
最后,陈福滨教授对于《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介绍,陈教授认为其主要包括忧患意识、创造精神、厚载的韧力、谦虚的美德、交感的宇宙、和谐的人生、广大的同情心以及上进的意志等八个部分。他引用《易经》文本以及生动地事例指出了《易经》哲学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之本,更应当于当代经典诠释当中,赋予新意,以重获新生力量,使其更加具有现代意义,对于现代人的精神与实践有着重要作用。
之后的提问环节,两位同学与陈教授就《易经》中的命的问题、人的主体意识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主体道德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就周易的学习与文本阅读方式进行了请教;另外,两位社会学与物理学专业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与陈教授对占卜以及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交流。报告结束之后,彭战果教授进行了总结,感谢陈福滨教授的报告,并说明陈福滨教授的讲座出入百家,通过易学的载体评论出对于年轻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哲学学习和《易经》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