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用分析的方法做美学——分析的艺术哲学工作坊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0-22   字体大小T|T

10月13日,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的“用分析的方法做美学——分析的艺术哲学工作坊”在兰州大学开幕。在为期两天的工作坊中,东吴大学林斯谚副教授,浙江大学的百人计划研究员王玮,云南大学张小星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欧阳霄,东南大学胡晓燕博士,温州大学黄家光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章含舟,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初敏和果玉,四川大学本科生缪林芮,以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外国语学院史雄波副教授,文学院漆飞博士,哲学社会学院谢晓健副教授和青年研究员郭昱辰等各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此次工作坊主题讨论。

孙立国在致辞中热烈欢迎此次与会的专家学者,随后介绍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成绩,提出未来哲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并在最后表达对本次工作坊的高度认可,以及对讨论的期待。

林斯谚报告题目是“Interpreting Titles and Categories in Art”。在理解某件艺术作品时,有时经常需要事先理解它的题目(title)和范畴(categories)。林斯谚在报告中解释,就像艺术作品的意义诠释和作者的意图之间的争论,也存在着作者意图和作品题目的意义和范畴之间的争论。并进一步论证,如果题目和范畴作为语境因素,需要被复原(recover),而不是被施加(impose),那么,反意图主义(anti-intentionalism)和现实意图主义(actual intentionalism)在解释题目和范畴的层面是更可靠的理论。

王玮报告题目为“意象的美?还是意向的美?”。他首先考察了肯达尔·沃尔顿、艾伦·卡尔松等人关于范畴认知在审美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论述,结合塞拉斯欲望作为一种快乐满足的理论,进而提出了意象的美和意向的美的划分,及后者的审美愉悦来自于概念地享有一个思想。在此基础上,王玮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人是否有天生的美感?最后,以康德的观点作结:审美“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史雄波报告题目是“审美证言争论:起源,立场及美学意义”。人们许多的美学判断都来自于第一人称的经验。那么,当其他人说到某件艺术作品是美的,但并没有亲自看过它时,是否可以借此形成审美知识呢?相关的争论被称为审美证言争论。史雄波介绍了相关问题的历史来源,该问题可以上溯到康德,经托米,沃尔海姆和佩蒂特的讨论开启了当代的争论。然后介绍了审美证言争论的乐观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立场。前者认为人们能够通过他人的证言获得审美知识,后者认为并不能获得,或者即使获得了信念,该信念也是不可接受的。最后,史雄波进一步介绍了该争论的美学意义,讨论审美证言有助于人们对审美特质,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等议题的探究。

欧阳霄报告题目是“美学何以分析?”。尽管美学学科在国内曾经大热,但是分析美学则相对冷门。欧阳霄的报告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从定量数据分析上展示了分析美学是当代国际美学研究中的主流,对“何为分析美学”以及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描述,并对两种看待分析美学的立场——强调美学与“分析”存在张力和强调“分析美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分别做了论证。在第二部分,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再度思考了分析美学在国内研究的意义。

胡晓燕报告题目是“情感何以可能?——詹妮弗·罗宾逊论对虚构作品的情感反应”。詹妮弗·罗宾逊(Jenefer Robinson)的Deeper than Reason一书讨论了情感的本质和它在艺术欣赏及创作中的角色。胡晓燕首先介绍了罗宾逊对各种情感理论的批评以及她借鉴神经生理学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而论证的情感的必要成分。然后,介绍了罗宾逊对无利害的审美态度可以兼容对作品的情感反应的解释。面对读者对虚构的作品及角色是否有真实、理性的情感反应的问题,介绍了罗宾逊的情感理论对虚构的矛盾问题的解决以及她对杰罗德·利文森(Jerrold Levinson)所梳理的七种解决路径的批评。

黄家光报告题目是“经由语言重返世界——古德曼的‘艺术语言’”的报告。古德曼指出实用主义美学在语言转向语境中的复兴,离不开罗蒂的工作,但他的美学方案陷入语言唯心论之中。而古德曼非实在论的“艺术语言”论,为我们在语言实用主义美学框架内提供了重新谈论世界的契机。古德曼以“指称”概念为中心的“艺术语言”论,围绕样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康德式的语言构造世界的方案,将世界纳入语言之中。古德曼“艺术语言”方案相较于其他竞争方案,更具理论优势,展示了语言实用主义美学的世界之维。

章含舟报告题目是“论图像与审美亲知的传递性——为洛佩斯一辩”。审美亲知是当代分析美学的重要问题,在此问题上,洛佩斯认为,图像可以传递审美亲知,因其具有超越语言陈词维度的知觉优势,对洛佩斯的观点,威廉姆斯提出的批评在于,可以存在一种竞争解释使得图像并不真正具有传递性。章含舟为洛佩斯的观点提供了辩护,他认为,威廉姆斯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图像中融汇着拍摄者的审美判断。因此,我依旧有理由相信洛佩斯版本的图像传递论。

郭昱辰报告题目是“Believing that Holmes is a detective, without «in the fiction» ”。一直以来,对于虚构事件的信念都带有“in the fiction”后缀。但是郭昱辰论证,该后缀有时可以省略。他展示了在何种情形下阅读虚构的心理过程并不包括“in the fiction”后缀,然后论证该心理状态应该被看作信念,紧接着使用语言哲学中的unarticulated constituent (UC)概念去解释为什么“in the fiction”能够省略,最后解释该后缀的取消可以有效的解决虚构的矛盾。

本次工作坊深入讨论了分析美学中不同的重要议题,既包括传统美学问题在分析哲学视域下的新解释,对经典分析美学家的解读,也包括艺术哲学中近几年兴起的前沿话题。

文字:缪林芮 郭昱辰

图片:李承志 孟繁伯 段克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