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社会学院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兴隆山参访活动为同学们近距离感受道家道教文化、激发哲学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机会。
4月21日早上九点,45名参加参访活动的同学登上了前往兴隆山的大巴,这里面既有哲学社会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也有跨院参与我院学术周活动的选课学生。在前往兴隆山的路程中,彭必生老师和田宝祥老师分别对兴隆山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再次提醒同学们此次参访活动的日程安排和相关注意事项。十点十五分,大巴缓缓驶入兴隆山景区,兴隆山参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图为老师与同学们在上山前的集体合影)
兴隆山,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清代道士刘一明曾在此修行并著有《栖云笔记》。兴隆山上建有道观楼阁达七十多处,兼有多处古代道士凿洞修行遗迹,因此其也成为了解道家道教文化的生动案例。到达兴隆山景区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兴隆山东峰进发,一路上经过许多道观楼阁,山路两旁古木林立。到达东峰山顶后,在同学们的休息间隙,彭必生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兴隆山的道家道教文化传承以及现今的发展面貌,并与同学们聊起了道家传统修行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对道家文化的了解又加深了几分。
(图为彭必生老师与田宝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道家道教文化)
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在休整过后向兴隆山西峰发起了挑战。相比于东峰,西峰的道教文化遗迹保存得更好,但上山的路途也更加陡峭。穿过栖云山门,同学们拾阶而上,近距离观察古代道士闭关修行的自在窝、见到傲立挺拔的栖云孤松、参访位于栖云山顶的抚云阁,并在此合影留念。
(图为同学们在抚云阁前合影)
下午18点30分,同学们经过一天的行程,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道家道教文化的理解,心满意足地乘上归途的大巴,哲学社会学院兴隆山参访活动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文、图:刘可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