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6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的暑期学校——“名家面对面”第一期活动于腾讯会议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朱锐教授,为师生带来《知觉、心灵和艺术》课程,并与同学们展开热烈的交流讨论。活动由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院长、萃英学院王永仁院长主持,哲学社会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及2021级人文萃英班学生等人参与交流。
开课前,王永仁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朱锐教授及本课程的考核方式,紧接着由陈声柏院长表达了兰州大学对朱锐教授本次授课的欢迎与感谢,同时也提前欢迎他下学期在兰大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课程授课。朱锐教授回顾了与兰大的渊源,并表示而神经美学作为一个尚处在襁褓中的学科,有很多值得挖掘和研究的领域。初接触陌生内容时,人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抵触感,这也构成了一种挑战。朱锐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接受挑战,并通过这个平等、开放的机会多多进行交流。
本次活动分为六讲,分别为:吉布森的生态知觉论、共项与隐藏、主流知觉科学的核心观点、从人脑看艺术、观察与身体、目光无意义。
朱锐教授在授课过程中指出,“知觉、心灵与艺术”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知觉与艺术,而心灵并不仅仅关乎知觉或艺术,其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以视觉作为知觉或观察的一种进度去讨论心灵。知觉和观察于哲学之重要,我们有目共睹,只有了解知觉,才能了解知识如何成为可能。朱教授表示,应当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考察人类视觉的习惯以及视觉的机制,同时要避免所谓的singularity fallacy。生态知觉论的最核心的命题是关于直接中介,而视觉的媒介、我们观察的终点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自然光,而是ecological objects生态光学。观察是互动中的观察,是身体参与的观察,是运动之中所产生的,由环绕光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表面,包括物体表面所呈现的梯度差别。在讲述主流知觉科学的核心观点时,朱锐教授还提出一个有趣的论点:“知觉背后的动机,不是为了认识世界,不是为了把握真实,而是躺平。”朱教授以海洋中的生物——海鞘为例进行说明,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反响。
朱锐教授总结课程内容时表示,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三天的观察与学习能够理解以下概念:观察的复杂性和意义;观察的哲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等;观察的身体性及不同身体模块之间富有张力的、各种各样的的关系;认知科学家、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一些理念,比如说允动性、假说、预测错误、灵晕,甚至说那个门把手等等,这是人类思维的瑰宝。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观察的基本逻辑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复杂的过程,特别是观察无意识,我们就可以充分的了解人在世界之中所处的一个地位,以及人性、动物性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张力与冲突。
每场报告结束,同学们都会向朱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如身体技术或者一些具身化的操作和体验在我们观察或观看当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常量的产生是否可以理解为经验的总结,神经美学对包含叙事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相关研究等等。朱锐教授在交流互动中为同学们一一答疑解惑,并表达了对兰州大学的祝愿,希望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可以在陈声柏院长的带领下发挥自身独特的影响力。
活动最后,陈声柏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在这个特殊时期,这样的交流弥足珍贵,除了知识的传递,也安抚了大家疫情期间的不安和焦虑,希望同学们在课程的影响下、在好奇心的不断拉扯中主动进行学习。陈院长再次对朱锐教授表达了欢迎与感谢,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秋季学期朱锐教授开设的跨学科课程“认知科学与哲学”,也欢迎同学们持续关注朱锐教授,关注哲学社会学院的课程与讲座。
文:刘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