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第十三届“走近哲学·走进社会”活动开幕式暨哲学社会学院迎新典礼在昆仑堂一楼报告厅举办,其中,我院2021级哲学专业陈华昌作为新生代表进行发言,他回顾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新生眼中哲学社会学院的魅力,表达了对“担当时代大任,争做时代新人”目标的追求。现推送陈华昌同学的发言,望与诸君共勉。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2021级哲学班的陈华昌。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哲学社会学院的新生代表在此发言。金秋九月,我们从五湖四海聚集到萃英山下,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大人。在这里,我们将开启一趟崭新的旅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新生同学向关心我们的领导、老师、辅导员以及学长学姐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耐心引导和热心帮助让我们快速适应了兰大的生活,谢谢你们。
作为一名兰大的哲学新生,我和大家一样,也思考着兰大哲社院的过去与未来。从1975年筹建哲学系开始,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哲学社会学院,我们院走过了无数风雨,也走出了无数大师,从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中国哲学史学者刘文英先生,到如今坐在我们面前的诸位老师,深厚的学术积淀造就了兰大哲社院的辉煌,而我们今天能在这里跟随诸位大师的脚步,为往圣继绝学,这是何其幸运。
金城多山,萃英独秀,山下有黉,名曰兰大。一边是至公堂散发的古朴典雅,一边是昆仑堂展现的巍峨大气,兰州大学就是这样,古老而现代,一只手伸向过往,将气节与灵魂塑造;一只手伸向未来,将情怀与格局连接。而哲学社会学院更是如此,我们能既看到教授在浩瀚的史料文献中引经据典,又能听见学者对世界热点问题侃侃而谈,老师们带着古朴的态度严谨治学,又以前沿的目光洞察世界。
在将近一个月的学习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哲社院浓厚的学习氛围,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我看到同学们在上课前都迫不及待地抢占前排座位,课堂上大家踊跃发言,课后积极向老师请教问题;我看到老师们不仅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更是对同学们关爱有加,常常分享自己的求学治学经历,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迪;我还看到学院辩论队的学长学姐引经据典、舌战群儒,在赛场上展现思辨的火花……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哲学社会学院的魅力所在,也将成为我们学习哲学的不竭动力。
徜徉在校园,我们心中或许有些忐忑——初出茅庐的我们还太稚嫩,我们甚至说不清楚我们要学习的哲学和社会学究竟是什么,还不知怎样在时空流转中探寻和摸索真理。
而今天“走近哲学﹒走近社会”这个活动便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在这里可以畅听学术讲座,聆听大师的声音;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阅读的体悟和思考,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在这里围桌而坐,一起畅谈人生哲理与社会万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辩论场上碰撞出的思辨火花。总之,我真切地希望我们能通过这个活动更加地了解哲学与社会学,不仅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可以广泛地涉猎。哲学的同学可以走近社会学,社会学的同学可以走近哲学,不妨试着在学科交叉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
在接下来的四年,我们将开启人生新的旅程,学会在旷野中行走,在星空下沉思,以全新的视角去直面浩瀚的宇宙,去体察复杂的社会,去审视漫长的人生。
也许,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却依旧对世界不明所以;也许,我们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却依旧不知如何更加贴近真理。但是,这终究挡不住我们必将日渐宽广的眼界和坦荡的胸怀,挡不住那份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带给生命的充盈和灵魂的升华。
犹记得顾颉刚先生在《昆仑堂碑记》中提笔写道:“惟此为之于不可为之日之精神,则永永不可磨灭者尔”。百年兰大浸润出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兰大人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基因。作为兰大哲社人,我们更应该发扬这样的品格,潜心钻研学术,努力探寻真理。
青出于“兰”,大有可为。同学们!兰大的先辈们已经给我们树立起了无数榜样,而如今这根接力棒已传到了你我的手上,作为新一代兰大人,我们更应发扬这份优良的传统,赓续兰大哲社的薪火。站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身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幸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应当用奋斗和拼搏,为我们的青春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是兰大百年历史之风格,“知行合一,宁静致远”是哲社院新时代不懈之追求。新时代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更是大师荟萃,学者云集。我愿与各位同窗在兰大哲学社会学院一起成长,成为有能力、有操守、有品德的新时代哲社人。兰大之未来,在你我手中;哲社之未来,希冀我辈之力功。愿与在座诸位共勉!
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业进步,祝愿大家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度过一段美好而充实的大学时光。我的发言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