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2:30,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举办的暑期学校——“名家面对面”第二期活动在天山堂A310教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围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这一主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讨论。活动由哲学社会学院陈声柏院长、方锡良老师主持,哲学社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交流。
孔明安教授首先向学生们交流一些学术经验。他指出,学术资料多是其次,我们应该重视资料的消化问题,将资料真正化为己用,从而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这样有助于进入学者培养的路径。关于中西方教育的差异问题,他说明,西方教育的培养重点在高中与大学阶段,学生们在这个时期打好了论文写作、问题研究等基础,很早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是现阶段国内本科生所缺乏的能力,需要我们重视并弥补短板。孔老师以电影《监狱风云》做引,阐述人性的复杂问题。所有社会科学都在研究人,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哲学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研究人。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不能忽略人的问题。
接下来,孔明安老师就座谈主题中的“前沿”展开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是主体问题。主体问题从笛卡尔开始,至19世纪发展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再到后来的实践哲学。主体-客体问题在20世纪20、30年代转变为客体-主体问题,即近代哲学由主体中心转变成为客体中心。客体中心的典型是现象学“让物来呈现”“让文本自己说话”等观点。孔老师通过梳理主体问题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告诉学生,西方哲学的发展承前启后,我们去要积累大量的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的发展涉及到精神分析、现象学等领域,学生要注重开阔眼界,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语结束后,在座的数位学生分别就自己的疑惑向孔明安老师提问。研究生黄涛从张一兵教授的观点出发讨论“经济决定论”问题;本科生李斌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与《监狱风云》进行对比,来讨论人性的多样性;其他学生分别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等角度出发,向孔老师提问了相关领域的基础问题。
最后,方锡良老师对孔明安教授所讲的内容进行简明的总结,并指出孔明安老师提到的“实践唯物主义如何突破主客二分”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在座的学生们就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孔明安教授知识底蕴深厚、学术视野开阔,谈话中展现出的扎实的学识背景让学子们叹服不已。在热烈的谈论中,学生们领略了名家风采,拓展了自我的学术视野,了解到哲学的前沿问题。师生共同将问题推入深处,将思引入深处,享受到一场学术盛宴。
(图文:苗瑞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