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术期刊>国学论衡

《国学论衡》稿约

发布时间:2021-06-28   字体大小T|T

       一、 《国学论衡》稿约

        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会刊《国学论衡》系1998年创刊的不定期学术集刊,计划从第十辑开始编辑出版成一年两辑的半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诚邀研究会会员及海内外同仁赐教。

        1. 本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之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

        2. 本刊欢迎有关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学科的各种议题的学术论文,尤其欢迎跨学科、就具体问题进行基础性或前瞻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亦欢迎中外比较视阈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内容的书评札记与学界动态。

        3. 本刊每辑设一主题,欢迎同仁们自行组织专题投递本刊。本刊将根据稿件情况进行专题组稿。专题通常由2篇(含2篇)以上论文组成;学术论文不少于10000字;书评札记不超过8000字;学界动态不超过10000字。特别欢迎就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大论文,字数上不封顶。

        4. 本刊学术论文格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脚注,每页重新编号)。并请另页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籍贯、任职单位及职称职位、研究领域及方向,邮寄地址、电邮、电话等)。本刊论文注释体例及格式请参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手册》的有关规定。

        5. 本刊采取匿名评审制度。先将来搞送由两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若两位专家评审通过,将予以刊登;若两位专家不予通过,则予以退稿;若只有一位专家通过评审,则将文稿及评审意见返回作者修改,三个月之后再予评审,评审通过则予刊登,若不通过,则予退稿。

        6. 稿件刊登后,本刊不设稿酬,编辑委员会赠送两本当辑集刊以示酬谢。

        7. 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凡来稿3个月后未见回复,请自行处理。作者如不同意对稿件进行修改,请在稿件前特别注明。

        8. 来稿之前,请仔细核对文稿是否符合本刊体例及格式,以免耽误审稿进度。

        9. 本刊已为中国知网与中国集刊网(www.jikan.com.cn)收录。著作人投稿本刊,经收录刊登后,视为同意授权本刊再授权中国知网与中国集刊网收录,同意授权本刊再授权其他出版物或资料库进行复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等权利。

        10. 本刊出版周期为半年,急于发表另投他刊之文稿,敬请及时告知,以免重复发表。

        11. 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投稿信箱为:gsgxlh@163.com(此为本刊投稿唯一信箱,之前任何邮箱都已失效)。

 

        二、《国学论衡》第六辑·编后语

        陈声柏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组稿辑编, 《国学论衡》 ( 第六辑) 终于可以付梓交印了。掐指算来, 距离上一期 《国学论衡》 ( 第五辑) 出版居然已隔七年。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 ( 后简称为 " 研究会" ) 不忘初心, 始终坚持以" 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 弘扬" 和 " 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使命。《国学论衡》 学术集刊自 1998 年创刊, 即作为研究会的会刊, 也是研究会 " 研究" 使命的最好诠释和体现。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 研究" , 怎么正确地去 " 弘扬" 和 " 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呢? 办好 《 国学论衡》 学术集刊成为研究会同仁的最大共识。于是, 近两年, 研究会尽最大努力调整人事、 调动资源, 筹划 《国学论衡》 ( 第六辑) 重装上阵。

        较之杨子彬先生开始筹备成立研究会的 1992 年和 《国学论衡》 学术集刊创刊的 1998 年, 今天的世界、 中国已然大不一样, 西方深受 2008 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之痛, 至今还没有看到曙光, 西方文明及价值受到某种意义上的前所未有的质疑; 今日之中国, 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声已不绝于耳, 昔日的 " 孔老二" 也再登堂室。此情此景, 《国学论衡》 意欲何为? 这着实牵涉我们办刊的宗旨, 且看我们历届的主编怎么看? 继往才能开来。

        研究会和集刊创始人杨子彬先生在 《国学论衡》 ( 第一辑) (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8 ) " 开篇告白" 中用两个 " 四句话" 分别阐述了 《国学论衡》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其一, " 省察传统, 回应西学, 探索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 研究国学, 融会新知, 开发民族振兴的精神资源; 承继精华, 会通中外, 重建当代国人的道德关怀; 关注现实, 面向未来,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 。其二, " 倡导学术争鸣, 主张兼容并包, 实现多元共生; 倡导学术自由, 尊重个性创造, · 惟真理之是求' : 倡导学术独立, 主张求真务实, 反对急功近利: 倡导人文精神, 守护学术净土, 促进质朴学风" 。

        第二任主编牛龙菲 ( 陇菲) 先生在 《国学论衡》 ( 第二辑) (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 ) " 《国学论衡》 宗旨" 中则以钱穆先生在 《中国学术通义》一书之 《序》 中高论引言宗旨为: 其一, " 之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论衡国学, 首先, 正如钱穆所说, 学术可以 · 为文化导先路' 。国学者, 为中国文化导先路之学术。其关系利害极大, 不能不对其论之衡之" 。其二, " 针对历史已然分殊并当下集合之各种不同文明多元一体的现实, 所谓国学不仅负担着为中国文化导先路的历史使命, 而且也将和其它文明之学术一道, 承担着为全球文化导先路的使命。其关系利害极大, 不能不对其论之衡之"。

        细品两位前辈的高论,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慧眼和识见, 除了文风各具时代外, 关于本刊的宗旨, 一脉相承的见地与今天不同的境地何其相应: 中国的情怀、 世界的眼光、 学术之立场。以此立旨, 何惧时事之变迁。

        而现任主编王晓兴先生在本辑 " 序" 中对 "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的设问和回答, 既将以上宗旨诠释得淋漓尽致, 更有应对现时的振聋发聩之 " 真言" 。具体文字既在, 我等后生无须赘言。

        有了宗旨, 怎么具体落实? 我们一方面完善了 《 国学论衡》 学术集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组织建设。我们安排一位研究会副会长专门负责 《 国学论衡》 学术集刊编辑出版工作: 成立集刊编辑委员会, 由研究会会长担任主编, 副会长、 秘书长担任副主编: 为了保证集刊学术质量, 在编委会之下特别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执行主编, 后者是个开放的职位, 以便纳才创新, 保持集刊持续的学术水准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 就具体办刊内容和形式做出了调整。从本辑开始, 每辑设立一个特别主题, 欢迎针对具体问题系统研究的大论文, 字数不限: 本刊自本辑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期刊匿名评审制度。

        《国学论衡》 ( 第六辑) 从 2015 年 3 月始征稿, 到 2016 年 3 月, 共征集到 26 篇近百万字文稿, 论文通过送审、 修改, 其间经过三次编辑委员会会议讨论、 定稿, 最后选取 9 篇论文、 1 篇书札、 1 篇书评编辑成本辑集刊。9 篇论文分成四部分, 其中邱锋 《 论 ( 国语) 的成书和性质》 和张永路

        《开放文本视角下的 ( 国语) 问题综论》 2 篇约 11 万字关于 《 国语》 性质的讨论作为本辑的主题论文隆重推出: 易志刚与王晓兴 《 " 仁" 何以可能》、骆扬 《孔子忠恕思想考论》、 靳宝 《" 汉得天统" : 两汉关于政权合法性的理性思考》 3 篇论文组成思想史研究专题: 杜永梅 《 ( 史) ( 汉) 之间的史学发展》 和董坤玉 《 唐代学官的社会贡献》 2 篇论文组成历史研究专题: 李道刚 《近代法治先贤黄远生宪法学说初探》 和冯国泉 《 老庄之 " 道" 与古希腊自然法的 " 同" 和 " 异" 》 2 篇论文组成中西法学思想比较专题。

        说起来, 编辑的活干起来真不惬意, 统一文稿格式体例、设计版式、修改文字、校读稿件、联系作者等, 没有一样是可以投机取巧偷懒的。夜深人静, 就成了我劳作和享受的光阴。近水楼台先得月, 有机会提前阅读到同行的最新成果甚至参与其中, 享受自在其间。为此, 我更心怀感激。

        首先感谢向 《国学论衡》本辑投稿的研究会会员及海内外同仁, 没有你们的支持, 我们的任何美好设想都只能是 " 无米之炊" " 无源之水" 。本辑收录的 9 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作者是我们铭记在心的, 特别是, 9 篇论文竟然没有一篇署上了任何基金资助, 在这个日益功利的学术时代, 叫我们怎生不对你们投以额外的感激和敬意? 同时, 我们诚挚地向那些给本刊投稿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用的作者致以谢意和歉意, 你们的情谊和支持同样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动力和鼓励!

        感谢研究会的信任和支持, 特别是王晓兴会长和梁一仁副会长给予我个人的信任和支持, 梁一仁副会长更是为我分担了诸多编辑行政事务, 以及成兆文秘书长帮助在研究会会员中约稿及出谋划策, 还有前任执行会长陈文江教授、 现任副会长朱林先生的殷切鼓励和实际支持。这是一个令人温暖的集体, 编辑委员会任何一位成员的工作都是 《 国学论衡》 得以重装上阵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说 《国学论衡》 ( 第六辑) 的出版是个成果, 毫无疑问, 它是属于研究会全体同仁的! 同时, 要特别感谢好友邱锋兄乐意接受匿名审稿并热心广约佳文, 还在编辑校稿中亲自操刀上阵、  施救于我, 他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是我时时感念的。我的研究生李耀和舒坦在编辑文档上的帮助既分担了我的工作也令我有机会看到他们成长的一个面向, 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王晓兴会长在百忙中的及时赐序, 他的文字总是那么犀利和实在, 他的看法总是具有思者的反思品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原本还邀请了研究会前任常务会长范鹏教授赐序, 苦于范鹏教授工作繁忙, 不想应付又担心耽误本辑集刊出版时间, 终未能如愿获序赐教。但与我在电话中, 范鹏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具体指导和殷殷鼓励, 其对研究会和本刊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这何尝不又是对后生如我者身心上的一种鞭策呢!

        同样, 感谢王金生先生和马东军先生的解囊相助, 正是有了你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 研究会的发展和会刊本辑的出版才成为可能, 这也令我想到 "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朴实道理。

        最后, 最应该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的宋月华社长, 谢谢您的慧眼玉成本刊的重装上阵, 正是有了您出版家的热忱和专业, 使得我们的会刊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而责任编辑的细致专业审校; 为本刊减谬增色不少, 这是编者最为感激的。

        书已成稿, 集刊论文的论点自是属于作者的, 但编纂方面存在的问题相信不少, 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 期待研究会与海内外同仁及社会各界朋友给予《 国学论衡》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以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