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第二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兰州大学、开放时代杂志社联合主办,兰州大学社科处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近百位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跨学科专家学者和兰大师生共同参加本届开放时代论坛。本届论坛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团委学生会协助开展,由人民日报转载。
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成华亲临开幕式并致辞。沙勇忠在致辞中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简述兰州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积淀。他强调,开放时代论坛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极具影响力,兰州大学与开放时代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论坛意义深远,将助力学校社会科学发展及学术交流水平提升。周成华祝贺论坛召开,对兰州大学的筹备工作表示感谢。他表示,《开放时代》作为重要学术平台,以“以学术关怀社会”为办刊理念,聚焦问题意识,长期致力于推动多学科、跨学科对话,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更广阔空间。
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话题阐释“走廊中国”的内涵和意义,并交流各自学术思想和理论实践体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铭铭教授梳理了民族学和社会学在华建制之初学科要义及前辈论述的思想变化,指出从“分”字背后的孤岛意象到借助复合体概念克服认识危机的必要性,强调要返本开新,复原区位的本有关系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阐述了中西方对“文明”理解的路径差异以及文明的关键动力,强调文明的外部性和多元性,并指出走廊地带在文明交往和互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实例分析了其研究意义。中央民族大学麻国庆教授强调走廊和通道是从空间角度认识中国社会整体性的重要研究单位,阐述了其在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吴滔教授讲述了崖山祠祀的历史变迁以及“捐粟勤王”故事的构建过程,探讨了地方宗族在崖山祠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故事对地方文化和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谭同学教授以平川瑶为例,探讨民族走廊隙地开发中人群的互动和民族认同的层累,分析了隙地开发正当性的来源以及不同人群在隙地中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过程。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台文泽副教授以西和县为例,分析了其空间区位和明清政区设置,探讨了赋役制度变革对县域社会秩序的重塑以及不同时期役政实践的特点和影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超副教授基于南岭地区的调查,指出民族走廊是多元族群文化聚合的重要空间,从聚合体的角度探讨了走廊的文化现象,强调其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意义。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家齐教授分析了河西走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王朝政治格局的影响,探讨了其与周边政治形势的关联以及在唐五代至宋金时期所起的牵制作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付文广博士从地缘政治角度探讨了蒙元以降北京成为都城的必然性,分析了中国都城选址的地缘政治规律以及北京作为首都的地理和历史合理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教授以藏译佛典集成为例,阐述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民族走廊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建斌教授对“藏缅走廊”的范围进行了修正,并与“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进行比较,探讨了“藏缅走廊”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其在理解中国西南边疆历史意义方面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李立敏助理研究员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围绕“民族故乡”在西北走廊展开的话语论争,分析了国民政府、中共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知识精英在构建“民族故乡”过程中的不同表述和作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毛雪彦博士探讨了费孝通陇西走廊考察的转折及其对青藏高原牧业市场化的推动作用,分析了陇西走廊在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经济现代化及国族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正绪教授研究了雁云地带的地理与历史社会经济模式,探讨了胡焕庸线两侧的区域差异和联系。他通过地理和历史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雁云地带的区域特征和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程中兴教授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民族走廊的超地方性和区域新内生发展,强调了空间因素在民族走廊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民族走廊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机制,为民族走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李建宗教授研究了人口流动、文化形塑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以明清以来黄土高原西部社会为例。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的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和机制,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正元副教授探讨了洮河中游地区的文化归属问题,以“跳巴当”为例,分析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通过对地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刘志伟教授思考了南岭走廊与客家话的关系,强调了语言在民族走廊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在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民族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郑振满教授从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出发,探讨了“走廊”与“通道”的概念及其在民族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民族走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明教授提出“民族走廊”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模式与方法论,强调了民族走廊研究的重要性,为民族走廊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民族走廊研究的深入发展。
论坛闭幕式由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殷俊主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周亚平教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周亚平在总结中分享了体会:本届论坛是跨越时空的学术探索,是关注现实、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研讨,是扎根实践、立足田野的学术对话,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学术创新。吴重庆在总结中指出,自2004年以来,开放时代杂志社共策划举办了二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论坛的议题设置都以如何更好理解中国为目标。二十年来,论坛历经三个阶段,前十年以中国历史及现当代的具体问题为探讨对象,2016年起转向中国研究的方法论,今年起则开启另一个系列,即从地文视角研究中国,本届“走廊中国”的主题即一个新开端。
作为落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和开放时代论坛未来几年系列主题的全新开篇,本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兰州大学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兰州大学和《开放时代》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积极推进跨学科交流对话、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