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8日晚19:00,我院团委、学生会在线上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专题分享会与“每月一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会,会议由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宋雪艳主持,团委、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成员参加。
分享过程中,大家展示积极,发言踊跃。外联部的张旻尧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相关学习心得,例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等;学习部的陈妃妃分享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中《习书记傍晚与我们社会实践团座谈》这一小短文的阅读感悟,她结合自身经历深切地指出了学以致用、躬身实践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青媒的黄文健也结合实际,指出身在哲学社会学院的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和实际,放眼于世界和未来,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有眼光、有格局。
“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分享的意义正在于此,于分享中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请大家记住: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
下面是大家的部分心得原文: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我认为处在哲学社会学院中,我们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关注国家大事。
——黄文健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他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通过简单的阅读,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感触颇深的是,这本书是以采访稿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视野里。采访的对象有高校的学生也有社会的青年,他们眼中的习近平似乎不是那个总出现在电视屏幕中,站在话筒前的习近平。而是一位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兄长、朋友形象的习近平。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习叔叔连续十二年资助我圆读书梦——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三十二)”。讲述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是1994年6月,时任福建审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通过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对接到了平潭县贫困失学儿童林冬梅。此后的十二年,习近平同志每年都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她,从她上小学四年级直至大学毕业。其间习近平同志经常关心林冬梅的学习和生活,先后八次看望、五次回信,并多次给她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鼓励她努力克服家庭困难,坚持勤学、苦学、善学,用实际行动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报效祖国。
林冬梅在采访中,回忆分享了自己和习近平的五次通信和八次见面。从每一次见面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习近平带给一个孩子的希望和幸福。他对“林冬梅”不只是经济上的帮助,在精神层面也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从每一封信中,话语虽然简短,我们也能看出其中所要传达的那份心意。
在采访的最后,林冬梅也对曾经的习叔叔送上祝福,希望习叔叔一定好好休息,保重身体。今天的她,也会像曾经的习叔叔一样去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他们像自己一样安心、快乐地在学校接受教育。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比给一个人希望更加美好。如果不是习近平的耐心引导和帮助,林冬梅的人生轨迹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又有多少孩子会遇不到现在的林冬梅。这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传播。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一些需要的人,或许你觉得微不足道,可在他眼里说不定就是雪中送炭呢!
——田南娜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他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树峰同学的,“习书记傍晚与我们社会实践团座谈”。
在“习书记傍晚与我们社会实践团座谈”这篇小短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我们在书上学到多少知识,如果我们不运用到实践中,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意义了,都说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而学。
我想起了暑假在家的时候,因为家里蚂蚁很多,所以我们家的桌子角下都放了一个杯子,里面还盛着水,当时姑妈就问了我“你知道为什么要在桌底下放一个盛着水的杯子吗?”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诶”我如实的回答了姑妈,姑妈当时说了句让我难以忘记的话“你在学校学的东西都到哪去了?蚂蚁是不是从下往上爬的,在底下用杯子装水不就可以阻止它往上爬了吗?”,我当时一下子就羞了,这么简单的原理,我居然不知道,真是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啊,知识都白学了。
我们都应当学会发挥我们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不要当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陈妃妃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2年4月25日上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1.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2.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4.坚持党领导的教育。习近平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6.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7.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习近平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张旻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