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生发展>思政教育

“‘后疫情时代’的哲学与社会学”专家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0-10-20   字体大小T|T

       10月15日下午,兰州大学第十二届“走近哲学•走进社会”系列活动开幕式暨首场论坛在榆中校区天山堂报告厅举行。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哲学与社会学,哲学社会学院全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DSC_0260_副本.jpg

      专家论坛邀请了韩瑞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嘉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以及梁曦(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三位专家就“后疫情时代”下的哲学与社会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论坛由院长陈声柏教授主持。
      首先,王嘉新副教授作为“走近哲学”活动的创始人,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及创建经历。他解释了“走近哲学”的命名意义,介绍了活动创办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困难以及做出的调整。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坚守“自由”,他期待哲学和社会学能够相互借鉴,互相配合,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紧接着,韩瑞霞副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强调研究社会要保持客观性和距离性,启发同学们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个人与社会、能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后疫情时代这个背景下,韩瑞霞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宏观层面下,她强调了“治理”一词,提出在大数据、云技术等高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首先要摆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要深入思考如何应对随着疫情相伴而来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如何有预见性地在各个方面布局人才。她讲到,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社会问题,其实每个人自身就处于社会之中,所以从社会走出来再对社会进行研究就极为难能可贵了,这种客观中立性是研究社会的人需要具备的。微观层面里,她讲到要不断地重新定位自身,重新思考人生,引出“信任”这一话题,提出做调查研究要具备一种审慎的态度。最后,韩瑞霞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希望同学们保持谨慎之心,保持乐观之态。
       随后,王嘉新副教授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疫情时期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例,强调了哲学和社会学应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随后,王嘉新提出,疫情同样使得哲学的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科研方向更加多元,科研视野更加开阔,一些边缘化的科研课题如:虚拟现实,大数据样本下的新规律,人类身体的增强技术等被重视。就历史层面而言,王嘉新认为通过此次疫情,可以反映出哲学的定义是随时代运动而变化发展的。因此,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有必要保留其自由性、可能性的空间。最后,他总结道: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同学们需要保持自由严谨的求学态度,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拥有全局思维,拥抱光明未来。
       梁曦从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对疫情以来线上教育的发展感触颇多。她认为,疫情对教育的影响表现为人员流动被限制,师生之间,科研工作者之间无法顺利沟通。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欧美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个别国家将疫情政治化,加剧了逆全球化思潮。梁曦还提到欧美学者研究中国的趋势上升,通过分析国家新政策,鼓励同学们:在英国脱欧,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兰大学子要搭上中国高速发展“快车”,走出国门,拓宽视野,以使命唤担当,开启后疫情时代的新篇章。
       最后,陈声柏教授列举了512汶川地震, 414玉树地震等灾难,提出在灾难频发的常态下,应将疫情看做自变量,时代发展看做应变量,从量化的角度对社会进行研究,同时要保持严谨乐观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实力,助力全球化发展。
       本次专家论坛,加深了大家对哲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哲学和社会学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