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至21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与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于城关校区齐云楼共同举办了“阳明后学的发展与演变”学术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以阳明本人的哲学思想、阳明后学诸学派及学人的学思发展历史进程、思想义涵及其与所在地域的思想传统关系等为主题,力求推进阳明后学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0月1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会场一齐云楼304会议室举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钟治国教授主持开幕式。钟治国首先对诸位老师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其次简要地说明了本次工作坊的核心目的——希望能够藉以推进王阳明及其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随后,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及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钱明分别致辞。孙立国首先欢迎各位专家莅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其次详细介绍了学院哲学学科的发展状况,最后对诸位专家能够关注和支持我院学科发展表达了期待与感谢。钱明对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成功申报哲学博士点表示了祝贺,并对本次工作坊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最后简要地梳理了截至目前海内外学界对阳明后学研究的大致线索和相关成果。
19日上午会场一的两场学术研讨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彭战果教授主持。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钱明研究员、河北省社科院哲学所李洪卫研究员、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明贵教授先后发言。钱明以《阳明学存在于清代北方之考察——以河北保定为例》为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结合实地考察保定阳明王先生祠中的碑文与史料记载的相关文献,详细且准确地阐明了阳明学于明清之际在北方的传播情况并得出结论:以出生于河北保定、晚年移居河南辉县的孙奇逢为中心,以河南汤斌、河北魏一鳌以及山西傅山为代表的中原学术圈,同样推动了阳明学在北方的传播与发展。阳明学不仅广泛存在于在南方地区传播而在北方地区遭到嘲讽、抵制的明代嘉靖年间,而且存在于在程朱理学被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而阳明心学遭受全面排斥、打压的清代早中期。
李洪卫以《良知一体与归终自然——略论王龙溪的政治伦理观念》为题,分别从王龙溪的哲学观念、理想政治设定、政治评价原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在王龙溪“良知本体之一体之仁”的哲学观念的基础上,君子与儒者必然以天下为己任;而在政治评价上,因为良知本体本自先天,纤毫不杂,因此不能有丝毫的私利、私念,反对功利,强调德治。李洪卫通过总结王龙溪的理想政治图景,最后得出结论:王龙溪的政治价值观严格来说没有超出阳明思想的范围,而将不治之治作为最终目标则是王龙溪的思想的一点特殊之处,同时也是他的现成良知与出世情怀相依托的体现。
唐明贵以《王阳明〈论语〉诠释的心学特色》为题,提出王阳明一方面对朱子《论语集注》中的某些注释与解说表达了质疑;另一方面,他抱着兼容的心态,对朱学中的合理内容诸如“体用一源”“存理灭欲”等思想也予以了借鉴和吸收。唐明贵进一步强调,王阳明通过对《论语》的创造性诠释,积极倡导心学,并从中生发出了“心即理”“良知说”和“知行合一”等心学思想,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学,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心学体系。会议的讨论环节,李洪卫、河北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许卉从自己的治学经验回应钱明的发言。宝鸡文理学院米文科教授在李洪卫发言后,表述了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悟。钱明与广西师范大学王学伟副教授针对唐明贵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中,两场研讨圆满结束。
19日上午会场二的两场研讨在齐云楼312会议室进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涵青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查明昊编审、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蜜林研究员先后发言。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常新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谷继明教授等人就发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查明昊从束景南先生读书、教学以及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等经历出发,介绍了束先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术研究的引导。束先生认为学术写作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而形成整体的学术思考和严密的体系架构。常新就束景南先生做学术的方法进行了讨论,认为束先生的学术研究同时具有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特征,这对于当代青年学者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陈畅以《阳明学性体概念的思想结构与理论旨趣——从王阳明到刘宗周》为题进行了发言。从阳明学派的思想发展由独重心体到心体、性体并重的演变脉络出发,展现出其中寂感、几等性体概念的衍变与独特内涵,并从阳明学整体的角度,提供了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常新就阳明学的为学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其他学派对于阳明思想的阐发有不同之处;王涵青则就阳明学的分派问题进行了阐发,并就陈确等人对于阳明学的发展与黄宗羲解释刘宗周进而理解阳明学的进路提出了一些看法。陈畅从思想史角度予以回应,认为黄宗羲解释刘宗周的这一进路可以更好地将明清阳明学的学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而更具重要性。
任蜜林以《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以<中庸>、孟子为中心》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中关于人性、物性异同的问题,有以《中庸》为代表的人性、物性相同以及以孟子为代表的人性、物性相异两种不同的模式,并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深入分析说明二者对于宋明以后儒家人性论思想的不同影响。针对与会学者的提问,任蜜林一一予以回应和探讨,并着重就宋明理学之于早期儒家人性论讨论模式的承袭与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
19日下午会场一的两场学术研讨由李洪卫主持。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米文科教授、天津市社科院哲学所李会富副研究员、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聪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培高教授依次发言。
米文科的发言以《“分别之知”亦或“体用无二之知”:论胡直与李材的“良知”之辩》为题。他首先强调了良知非知觉、心与性同是阳明后学在良知学上的一个根本立场。其次,他阐述了李材对良知的理解。李材认为心只是虚灵知觉,性才是理,良知则是明觉之心,从而另创“止修”之学。米文科又进一步分析了胡直与李材关于“良知”和“心性”的辩论,认为两者的不同反映了“良知”概念所遭遇的困境,同时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阳明后学演变、分化的原因所在。
李会富以《陶望龄对良知之学与禅悦之趣的会通——以<宗镜广枢>的编写及其思想阐述为例》为题进行了发言。他首先梳理了《宗镜广枢》的成书历程。其次,他介绍了《宗镜广枢》的刻印及现存版本情况,向大家说明了梳理此书版本的重要性,认为经过陶望龄的节选和标点,《宗镜广枢》解决了《宗镜录》过于浩繁、《冥枢会要》过于简略的弊端,为学者把握《宗镜录》的思想提供了方便。最后,李会富详细阐述了此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宗镜广枢》包含了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思想,体现了良知之学与禅悦之趣的会通,是阳明后学演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刘聪以《阳明学在明代南直隶宁国府的传播》为题,认为明代南直隶宁国府阳明学是“南中王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明代嘉靖年间阳明学影响的不断扩大,阳明学逐渐从浙江、南京等地传入了南直隶宁国府。嘉靖年间,邹守益、王畿、钱德洪、罗洪先、刘魁、王艮等人积极在宁国府推广阳明学,至万历年间,阳明学在宁国府的学者培养、讲学推广、治理地方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刘聪提到了《明儒学案》中“南中王门前言”所列举的所辖十四个州府十六位阳明学者,他选择了其中的贡安国、查铎、沈宠、萧彦、萧良幹、戚衮、张棨七位学者做了详细介绍。最后,刘聪阐述了宁国府阳明学的讲学活动,主要提及了宣城志学会、泾县水西会,太平九龙会。
张培高以《“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紧张及其和解——兼论佛、道对于阳明的不同影响》为题,主要讨论了王阳明晚年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无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法”。张培高认为,阳明的四句教受到了佛、道的影响,以老子的“道论”为参照,“无善无恶”之“无”的最佳解释不是“无规定”而是“否定”之意,是对形而下或经验层面“善恶”的否定。其次,张培高从《坛经》入手来分析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之含义,认为从工夫上来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无善无恶心之体”不只是工夫而且还是本体。与会学者就以上几位发言人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看法。
19日下午会场二的两场学术研讨由陈畅主持。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常新教授,中国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山梁、南昌大学哲学系张新国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谷继明教授依次发言。
常新的发言以《时与势:晚清关中阳明学之历史境遇》为题,介绍了晚清对程朱理学的质疑与批评屡见诸士人笔端的社会背景下,在野的士人试图在程朱的义理之学与阳明心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期维护理学的道统与学统。晚清关中阳明心学一系以柏景伟与刘古愚为代表,二人主张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合。刘古愚还继承了关学经世致用思想,接受并在实践中应用西方新学,推动了关中近代化进程。由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与传统告别,以理学为根基的关学历经千年后走向终结,开启关中文化的新样态。
张山梁的发言以《明中后期阳明学对“隆庆开洋”的影响》为题。在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思想、“圣凡平等”观等学说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的社会背景下,明嘉靖、隆庆年间众多阳明门人后学入闽履职、开讲,这为月港“隆庆开洋”提供了社情氛围、顶层设计、施政基础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张山梁对“阳明学是促进月港‘隆庆开洋’一个重要的因素”的命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张新国的发言以《非对象化——王阳明心学对意义世界结构的诠释》为题。张新国认为,心学对于传统理学最具思想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对意义世界结构的崭新理解,即认为传统儒者将学问与生命的终极追寻定位到孤悬于人心之外的天理上是不得要领的。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与世界是非对象化的、时间性的相互成就关系。从更广的视域看,明代心学对人心的认识是儒家哲学乃至中华文化将人类精神与自我认识推至新境界的重要表现。
谷继明的发言以《论船山对“心如太虚”说的批评》为题。他对《朱子语类》《四书大全》等原典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了船山对“心如太虚”的批评。船山不同意对心作抽掉内容的诸如“虚空”“无善无恶”的解释,指出心可以用具有定向的“志”来贞定,而且他还从时间的连续性上来强调“持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理学家亦常常以镜(或“鉴”)来比喻心,而在船山看来,这完全是被动性的、不具备主体连续性的心。各位老师的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就论文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深入思考。
10月20日上午,会场一的两场学术讨论由唐明贵和米文科主持。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学伟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王格副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王涵青教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钟治国教授分别发言。王学伟以《王阳明<传习录>明朝嘉靖年间刊刻考述》为题,从文献学的角度,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嘉靖年间的诸多《传习录》刻本。结合史料记载,着重分析了不同刻本之间存在的篇目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最后,王学伟比较总结了十个刻本中的差异,指出嘉靖诸刻本在校勘订正谢廷杰刻本《语录》存在的错误方面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并对现存通行本提出了自己的修订意见。
王格以《阳明学的拓扑分析——荒木见悟〈阳明学的位相〉的方法论启示》为题,从“位相”在日语中的三重含义引出“阳明学的位相”的三种方法路径:“地志学”的路径、“波形”变化、“拓扑”分析。地志学的路径是阳明后学研究中最常用研究路径,例如黄宗羲《明儒学案》从地域角度来划分阳明后学之派别,并逐一为之设立学案,最早为阳明学建立了全面的“地志”;“波形”变化,是阳明后学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主流路径,主要见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展开”“转折”“调适”等表述;从荒木见悟《阳明学的位相》所呈现的内容来看,荒木见悟看似分析了许多不同的主题,但其实只是同一个,这就类似于拓扑学上的变形。
王涵青以《陈确以素位之学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为题,首先提出文章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素位之学作为陈确思想的核心如何承上(理论辩证)启下(修身工夫与处事主张),并且能明确地呼应当代学者对于陈确思想种种的定调,与理论辨证更得以贴合互证。在明确了“素位”思想作为陈确学术思想根源、工夫理论的根本法则后,王涵青以陈确的修身工夫为轴展开论述,逐一阐述“慎习”“改过”“定志”三种工夫,并最终得出结论:陈确透过修养工夫论的建构,将其思想进行整体串连,而素位之学的开展,彻底深入此工夫建构中,可见其对经世实学之强调。同时,王涵青又提出,知识分子的个体环境与境遇亦可显现出其在自身问题意识下所拣选的经世问题的特殊性。
钟治国以《泰州之学的传承与演变——以山东王门学者张后觉的“良”论为例》为题,钟治国通过对张后觉的学缘考述,指出张氏作为阳明学于齐鲁之地传衍统绪的实际开启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张后觉受王艮、徐樾、颜钧等泰州学人的影响,力主易简之学,认为良知二字不可分,知外无良,良外无知,以良摄知,单提一“良”作为人人本有的、原本昭明著察的本体,此良即本善之性。基于这种本体体悟,他在工夫论上以保有、顺适此良为“第一义”工夫,赞同“悟本体即是工夫”的易简径捷理路,反对人为的执着、一一对治私欲的繁难理路,认为由此便可在日用常行中达至自然的本体之乐。在会议的讨论环节,老师们互相交流探讨,气氛友好而又热烈。
随着学术汇报与讨论有条不紊的进行,本次“阳明后学的发展与演变”工作坊也步入了尾声。会议闭幕式由钟治国主持,彭战果致辞。彭战果在祝贺工作坊圆满结束的同时,对诸位老师的莅临指导再次表达了感谢。本次工作坊为期两天,各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各抒己见,热烈讨论,由此诞生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有助于阳明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本次工作坊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图文作者:张子悦、唐宇航、雷璧荣、孙依梵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