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学院新闻

第七届青年人类学论坛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05-27   字体大小T|T

    20215月最后一个周末,来自海内外五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七十余位中国青年人类学者齐聚兰州大学,真诚地分享了各自目前的研究。青年人类学论坛是中国青年人类学者交流的平台,本届论坛着重突出了青年学者之间平等亲切交流、相互严肃批评以及参会者协同办会的会议风格。众多参会者向会务组表示他们参会体验良好。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与新世界:再思人类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论坛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进行。

    自20215月13日至25日,六位在读博士线上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周雨霏、哈佛大学的赵姗妮、斯坦福大学的黄山、中央民族大学的王亚涛、香港中文大学的安孟竹、芝加哥大学的曾毓坤分别就牧区护卫犬的伦理主体性、情动的代际传递、香港新界的田野工作、滇藏社会的结构、自闭症患儿母亲的道德负担、国学读经运动等主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的研究陈述。这些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引起了在读硕士博士和青年教师的极大兴趣,众多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国青年人类学学者参与了讨论。

    线下论坛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分论坛和闭幕式三个板块,依次于5月29日至30日在兰州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在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山东大学的彭馨妍、中央民族大学的张青仁、兰州大学的毛雪彦分别就都市里的多场域民族志、墨西哥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一个边疆市场的历史与结构变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反思。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顾晓清女士以“薄荷实验书系”为例综述了该出版社人类学著作的出版历程与未来设想。

    为便于与会学者充分交流,大会分别在29日上午、29日下午和30日上午设置了同时进行的四个分论坛。对费孝通生态思想、李安宅社会宗教思想和庄学本摄影作品的讨论构成了分论坛“温故知新”的主要内容。在分论坛“再思理论”上,与会学者围绕本体论转向的理论谱系、中英两国人类学的理论交惠和现象学人类学发表了见解。三篇关于感觉、情感与饮食的研究构成了“经验与感知”分论坛的主要内容。在“制度与空间”分论坛上,三位学者分别探讨了明代行政设置中的“插花地”、布依族“踩狱”仪式中的空间转移以及达斡尔与索伦社会单位的划定。此后,以“情感与可能生活”、“海外经验”、“经济与生活”、“博士生论坛”、“疾疫下的个体、社会与文化”、“结构、关系与制度”、“表征与想象的世界”和“生境营造与生态实践”为主题各分论坛依次进行。特别地,会议之前,广州疫情突发,未能线下参会的中山大学余成普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分论坛“疾疫下的个体、社会与文化”。线上线下混合的参会方式与该论坛的主题相得益彰。

    在各分论坛之后,参会者于30日下午齐聚闭幕式,共同参与了“民族志书写与人类学教学圆桌论坛”和“观察员参会总结”两个环节。在圆桌论坛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安孟竹、厦门大学的李晋、山东大学的彭馨妍、东南大学的钱霖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尹韬、北京大学的张帆、四川大学的张帆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周雨霏分别就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验对民族志书写和人类学教学发表了看法。作为论坛观察员,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胡梦茵、四川省社科院的拉马文才、重庆大学的余昕分别根据自己的观察对会议作了总结。

    本次论坛是由主办方会务组、主持人、评议人和报告人共同完成的一次论坛。参会者结识了新朋友、听到了新观点、看到了研究的多样性,大会之外新的学术连接也在形成。受下届论坛主办方委托,本届论坛主办方代表邀请诸位青年学者来年前往南京大学参加第八届青年人类学论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