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永路副研究员于2020年8月21日-8月22日做客哲学社会学院知行讲堂校友系列第三讲,并作题为《“天”与“人”的交通——早期“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信仰维度》、《汉宋时期的信经与疑经——以<国语>为中心》的两场讲座。讲座分别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美宏教授、李晓春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张言亮教授、李可心副教授、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讲座。
8月21日晚,张永路在齐云楼349会议室作报告《“天”与“人”的交通——早期“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信仰维度》。他首先分析了学界对于“天人合一”问题现存的两种主要研究路径及三种理解维度。研究取径分别为哲学诠释和历史考察,主要的理解维度则是:价值境界、人与自然和天人感应。以上方法与维度皆以整体视角考察“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核心问题。但他认为,“天人合一”研究之所以会出现过度诠释的问题,正是因为“语文学”研究方法的缺失。如果我们将“天人”分开处理,分别考察“天”与“人”的概念,就会发现“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的另一维度,即信仰维度。随后他从语文学角度分别梳理“天”与“人”两个概念,并回顾商周了时期“天”与“人”之间的交通联系,指出早期中国神灵与凡人在信仰方面的交通,即信仰中的“天人关系”,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交流提问环节,张永路就在场师生提出的:“绝地天通”在天人交流发展史中的地位、周天子“以德配天”中的“德”与今日道德的区别、语文学与传统小学的区别等问题进行解答,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作为一种现代学术更注重在文本语境中解释文字的特性。
8月22日上午,张永路作了题为《汉宋时期的信经与疑经——以<国语>为中心》的讲座。讲座伊始,他提出了《国语》之于经学史的意义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对《国语》这一边缘文本作者变化争论的梳理,达到探索经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的目的。随后讲座从朱熹对《国语》作者问题的犹疑解答说起,对比汉宋两时期对《国语》作者的不同认识,尤其是隋唐之后,两汉经学确立的很多约定俗成的观点遭到了质疑。这种疑经思潮与理学的兴起密切相关,是唐宋思想变革的重要表征。在某些经学观念上,汉宋之间的信与疑成为展现这种变革的经典案例。他认为,汉宋之争实为观念立场之争。经学信仰动摇后,人们会疑惑经典文献的作者真伪,在信经与疑经的观念对立中我们可以辨析经学信仰的重要作用。交流提问环节,张永路重申语文学应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作用:语言学的字义梳理,可以限制讨论概念的范围,不至于在解读经典文本思想时角度过于宽泛、无法产生有效对话。并表示希望下一次的交流会可以着重讨论“语文学与中国哲学”这一论题。
张永路的讲座既有对史料变化的具体梳理,又有前沿研究方法的引入,文献材料丰富,分析论证严谨,为中国哲学的经典问题以及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场师生受益良多。
来源:哲学社会学院 文:周衿瑶 图:周衿瑶
地址: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齐云楼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3710 传 真:0931-8913710 电子邮箱:zhexx@lzu.edu.cn